公司的力量 心得報告 EMBA 100 100218539 余國緯 公司又稱為企業或實業。企業要依據本身的經營能力、理念或經營目標,選擇最適當的服務對象,也就是選擇目標市場,並以創造目標市場內消費者的最大滿意度為其營運方向。 現代企業中麻煩最大的是企業的領導感到市場的壓力非常大,而員工並沒有感受到壓力。企業文化不應該是孤立的,如果把市場壓力穿透到每個員工身上去,每個員工一定會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壓力,這就需要創新,而這個創新就是企業文化最需要的。如果每個人都來動腦子,每個人都來創新,這對企業來說是一筆非常大的財富。 公司的力量中,管理者一定要認識到,在企業裏,員工才是創造價值的主體,決不能低估員工的智慧和創造性。管理者應該把自己的工作定位為向員工提供服務,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監督、管理」。學會尊重員工的人格,為員工創造良好(愉悅)的 工作環境,把「以人為本」的優秀管理思想真正體現具體的管理行動上。 現代企業系統是一個複雜的多目標的系統,既要致力於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又要提高資本運營質量,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效益,提高資本增值盈利等多重目標。企業目標的多元性及其核心問題是質量問題,所以企業的生產經營和資本運營活動從本質上看就是質量效益的經營活動。 企業策略規劃綜合了企業內部的財政、科技、資源及外在的 發展機會,利用各種資料系統計算及分析現時和將來的情況而確定出企業的目的及策略。 以目前我所服務的公司萬泰銀行,在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先生上任後,以「Change、Challenge、Chance」為核心持續推動銀行體質改造,並期望同仁實踐終身學習、成為人才、創新改變、獲利能力這四項精神。 萬泰銀行全體同仁秉持著「積極參與」、「全力投入」之企業文化和工作態度,以「We always work harder, faster and smarter.」為追求目標,致力提高客戶之滿意度、信賴度及獲利能力,「積極參與」、「全力投入」的態度與精神,亦為本行經營之重要理念。萬泰銀行「從心出發」之決心與毅力已逐漸反應在營運獲利上,持續不斷成長的營運表現,讓本行在更加激烈競爭的金融市場中,充滿信心地勇往邁進。未來,在全體同仁發揮「執行力」,並以「勤」與「快」為與同業們競爭之利基,勇於接受挑戰,努力不懈的態度下,朝向「國際級的本國銀行 - A local bank with world class capabilities」邁進之願景可期。在2012年招募策略中尋找性格及職能符合的業務人才- 六大職能: 主動積極‧壓力承受‧銷售技巧‧溝通協調‧顧客導向‧顧客服務-七大性格: 抗壓性‧情緒調適‧敏覺性‧適應性‧社交性‧負責任‧企圖心等。把「以人為本」的優秀管理思想真正體現具體的管理行動上。更符合以創造目標市場內消費者的最大滿意度為其營運方向。
邱崇堯 學號:100218543
回覆刪除公司的力量觀後感
從歷史演化的過程看大國崛起的興衰;從經濟歷史的眼光看公司力量的消長,對於學習"策略管理與創新"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體驗。
雖然時空不同,透過歷史的行腳(尤其是歐洲的近代史)讓學生從時間軸的角度看公司演化的過程。
亞當史密斯提倡經濟的自由貿易,亦即由市場經濟這個看不見的手促成經濟的自由發展。
這支看不見的手正是"公司的力量" -- 推動人類歷史文明的演進,同時也決定人類的未來是往上提升或是向下沉淪。
《Wall Street》是奧利佛史東1987年導的電影,經典台詞是"Greed is Good"(貪婪真好),這句話定義了80年代金融的黃金年代。
印證了人類設立公司背後的驅力 。《華爾街:金錢萬歲》捲土重來,二十三年後,
從"Greed is Good"變成"Greed is Legal"(貪婪是合法的)。我們也見證到2008年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如何產生重大的影響。
一. 從現在看過去
人性貪婪與自利的動機都是公司擁抱活力的來源 ...
『我是不會選擇做一個普通人,我找尋機會,但我不求安穩』
就這樣的價值觀,造就了無數企業家
『掙錢不是貪婪,也不為謀生,而是使命,是精神,是最限度的使人生絢麗、多彩,是改變個人命運最好的途徑。』
就這樣的期許,激發美國人新財富夢想,給予國家新的前景願力。
1. 17世紀的歐洲公司結合了國家,名為公司,實則為國家的代表,列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
在全世界的殖民地掠奪,憑藉的就是英國國家的武力。
2. 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為世界上第一家上市公司,而股票的上市隨之產生的是股票交易所與銀行,
因應而生的是為荷蘭的財富帶來了爆炸式的增長,然而此時公司的成立尚須國家的特許,
此時的公司肩負著為國家開疆闢土與為股東創造利益的雙重責任。
3. 在相同的時空背景,中國皇帝昏庸,以家天下自居看不起蠻夷之邦,視商人為敝履,鴉片戰爭後簽下賠款割地條約
戰後英國更加肆無忌憚狂賣鴉片給中國人,造成清朝國勢飢弱不振,破壞了國家生產力 西方列強因此
八國聯軍瓜分中國。
4. 18世紀末,各地開始興起工人運動,爭取工人的權益,由此可見工業化產生了經營階層這些獲益者,
也同時產生了工人階層這些受害者,產生社會矛盾。 此時資本自由主義與共產社會主義逐漸形成兩大主軸
財富階層的貪婪和貧困階層的暴力,是威脅國家的2把利刃。
5. 19世紀末,美國縮短工時並禁用童工,德國俾斯麥推動由國家為勞工建立疾病保險、意外保險及老年保險,
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社會保險。美國杜邦公司也創立了加班費制度與養老金制度。
二. 從現在看未來 -- 如何導引 "公司的力量" 與社會企業做結合是未來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CSR)
"公司是一種組織,一種制度,一種文化,一種生存方式,一種生活方式"
透過這樣的詮釋,才能將人性貪婪與自利的動機往正向導引
公司提供貨物與服務,也提供了全世界81%的工作機會,與90%的經濟活動,
現在是企業領軍的時代。在全球百大經濟體中,五十一個是企業。
全球工作人口中,九○%是為私人企業工作。
管理大師波特強調,將社會責任與經營策略結合,將是企業未來新競爭力的來源。
現在企業征戰全球,視野、格局不輸政府。「我們持續在全球擴張,」全球第二大企業沃爾瑪總裁史考特在《BusinessWeek》說,
「環境問題,就是我們的問題。」話說起來很豪氣,也帶出了企業面對的龐大壓力。
資本主義加上全球化,創造空前的財富,但也對環境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與貧富差距。人權與環保團體開始反撲。
全球最富有的一%的人,掌握世界四○%的財富。無節制的生產、消費,在2007年初,使地球毀滅時鐘又撥快了兩分鐘。
「透明、創新、培育與激勵員工、投資社區、有效運用能源,」高爾指出,「整合起來就是企業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
這也是企業公民四大面向很好的說明:
公司治理,強調運作透明,才能對員工與股東負責;
企業承諾,強調創新與培育員工,不斷提升員工的價值與提供消費者有益的服務;
社區參與,就是以人力、物力、知識、技能投入社區;
環境保護,強調有目標、有方法地使用與節約能源,減少污染。
公司的力量觀後心得報告:100級孫建國
回覆刪除於課堂上教授授課舉例說明:以兩岸來觀看,台灣與中國走的是出口型經濟,全世界每個國家不盡相同,其產業發展不能避免要靠市場規模龐大的消費地區,以往有歐美市場,佔全世界三分之二,現在則有新興的「BRIIC」等金磚市場;面對歐美市場,台灣經營牌的難度不低,但是也創造出 2011 年國際品牌Acer、ASUS、HTC、Trendmicro、GIANTMAXXI、TREND、 MICRO、MERIDA…… 等深受歐美消費者喜愛的品牌。而中國大陸的消費力崛起之後,因為對中國消費習性的了解,台灣品牌近幾年的創造力又再被激發。對於台灣傳統業還是科技業者,為了提升企業獲利能力,朝向品牌化發展是必然趨勢,而且對岸的中國大陸內需市場龐大,正是最佳的品牌創造市場!由台灣人創造的品牌如旺旺、康師傅、正新、聯強, 85度C、達芙妮、天母藍鳥咖啡….等等,都是深獲中國消費者信任的品牌。
台灣廠商由代工轉型也是因為競爭的考量。中國生產業者因為國家資源的援助及保護本國企業奧援下,以及較低的勞動成本與較便宜的原料成本,讓不少中國製造業者迎頭趕上,華為、比亞迪都讓與之競爭的台灣業者承受不小的壓力;台商在管理上有獨到之處,但是高度自動化與薪資調漲趨勢下,台商優勢逐漸產生劣勢。如何在21世紀末台灣的企業能創造一片天,是企業與政府一門很重要的課題!
如同美國西點軍校也是用企業角度來經營軍校而成為知名軍校,然而台灣政府長期漠視傳統產業在國內的生存困境,未做有效的輔導轉型或創新,甚至在土地、資金、勞力的取得上,台灣政府也沒有輔導或強力協助,導致產業持續外移中國及東南亞,資金外移、技術外移、產銷經驗也外移。有心留在台灣發展的企業,除要忍受國內惡化的投資環境,更嚴重的是,還被外移台商生產的商品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惡性循環的結果是造成企業再次外移,企業只能靠自己力量去維持經營下去!
然而面對內外在困苦的經營,企業還是須有企業責任,企業無法靠政府!企業一定要有企業倫理,才能獲得社會的支持與鼓勵,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相對也能回饋社會。企業不但要先從「利己」的社會責任做起,更要有規劃從「利己」的責任提昇到「利他」的倫理層次,進而幫助社會,這就是公司的力量!希望未來個人也能盡些社會責任!
公司的力量 EMBA100 李耀民 100218501
回覆刪除在看影片之前,對公司的認知是一群人為了生活及營利,一起努力打拼,一切只為了賺錢為目的.但看完記錄片後,原來公司的形成並不單純,大公司富可敵國,尤其是公司的創造力和破壞力都是全球性的時候,例如:美國WALMART,公司的營業額勝過許多國家的GDP.另一個經典例子,同樣是美國的雷曼兄弟,公司經營不善,居然影響了全球經濟,一家公司能引起全球金融海嘯,可見公司的力量在創造力及破壞力是全球性的時候,是不可忽視的,需要法律來制定安定的規範.
英國工業革命,『股份有限公司』經歷了痛苦而漫長而誔生,它由特許行業變成自由注冊,由特權變為平等的權利,由壟斷到競爭,由封閉到開放的市場形成.
洛克菲勒對企業競爭的清醒及認識,作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需要認知新興產業的需求.洛克菲勒即掌握新興產業的契機,於1870年創建美孚石油公司.並展開強烈的企圖心,於39天之內購併22家競爭對手,48小時之內連續買下6座煉油廠.當洛克菲勒想投入鋼鐵業時,鋼鐵業的龍頭卡內基與洛克菲勒談判合作,卡內基買下洛克菲勒所有的鐵礦資源,並利用洛克菲勒的鐵路和船舶運輪原料.這一點教導我們一個道理,「與比自己強的對手合作,而不是和他們戰鬥」.善用比自己更強的人,合作是理性的成果.用在自己的企業,聘用比自己能力強的人來擔任專業經理人,不要害怕利益與人分享,要思考如何共同創造更大的利益.
1930年美國實施新稅法-斯姆特.赫利關稅法.稅法實施前,美國企業及1000名經濟學家皆持反對意見,但美國總統胡佛仍一意孤行,結果引發其他國家的報復行動,各國皆調高對美的進口關稅,導致最後的經濟大蕭條.歷史慘痛的經驗中華民國政府確沒有驚覺,明年元月將實施的證券交易所得稅,在欠缺考量下也將實施,證券交易所得稅的討論已造成股市動盪,大戶皆逃離股票市場,量能嚴重萎縮,嚴重影響台灣的經濟.
看完中國央視製作『大國崛起』及『公司的力量』這兩部記錄片,驚覺發現對岸中國大陸的強烈企圖心,中國大陸藉由這兩部片吸取過去歷史的教訓與經驗,下一個大國崛起應該是中國,再加上公司力量的輔助,中國將會取代美國成為主宰世界的強國.
公司的力量 心得報告 EMBA 100 100218539 余國緯
回覆刪除公司又稱為企業或實業。企業要依據本身的經營能力、理念或經營目標,選擇最適當的服務對象,也就是選擇目標市場,並以創造目標市場內消費者的最大滿意度為其營運方向。
現代企業中麻煩最大的是企業的領導感到市場的壓力非常大,而員工並沒有感受到壓力。企業文化不應該是孤立的,如果把市場壓力穿透到每個員工身上去,每個員工一定會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壓力,這就需要創新,而這個創新就是企業文化最需要的。如果每個人都來動腦子,每個人都來創新,這對企業來說是一筆非常大的財富。
公司的力量中,管理者一定要認識到,在企業裏,員工才是創造價值的主體,決不能低估員工的智慧和創造性。管理者應該把自己的工作定位為向員工提供服務,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監督、管理」。學會尊重員工的人格,為員工創造良好(愉悅)的 工作環境,把「以人為本」的優秀管理思想真正體現具體的管理行動上。
現代企業系統是一個複雜的多目標的系統,既要致力於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又要提高資本運營質量,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效益,提高資本增值盈利等多重目標。企業目標的多元性及其核心問題是質量問題,所以企業的生產經營和資本運營活動從本質上看就是質量效益的經營活動。
企業策略規劃綜合了企業內部的財政、科技、資源及外在的 發展機會,利用各種資料系統計算及分析現時和將來的情況而確定出企業的目的及策略。
以目前我所服務的公司萬泰銀行,在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先生上任後,以「Change、Challenge、Chance」為核心持續推動銀行體質改造,並期望同仁實踐終身學習、成為人才、創新改變、獲利能力這四項精神。
萬泰銀行全體同仁秉持著「積極參與」、「全力投入」之企業文化和工作態度,以「We always work harder, faster and smarter.」為追求目標,致力提高客戶之滿意度、信賴度及獲利能力,「積極參與」、「全力投入」的態度與精神,亦為本行經營之重要理念。萬泰銀行「從心出發」之決心與毅力已逐漸反應在營運獲利上,持續不斷成長的營運表現,讓本行在更加激烈競爭的金融市場中,充滿信心地勇往邁進。未來,在全體同仁發揮「執行力」,並以「勤」與「快」為與同業們競爭之利基,勇於接受挑戰,努力不懈的態度下,朝向「國際級的本國銀行 - A local bank with world class capabilities」邁進之願景可期。在2012年招募策略中尋找性格及職能符合的業務人才- 六大職能: 主動積極‧壓力承受‧銷售技巧‧溝通協調‧顧客導向‧顧客服務-七大性格: 抗壓性‧情緒調適‧敏覺性‧適應性‧社交性‧負責任‧企圖心等。把「以人為本」的優秀管理思想真正體現具體的管理行動上。更符合以創造目標市場內消費者的最大滿意度為其營運方向。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施迪凡 學號:100218536
回覆刪除公司的力量觀後感
從羅馬開創公司概念,到東印度公司的發展,至現今如WALMART這大型企業超越許多國家的生產毛額,公司的力量這一系列,以世界和國家的角度去闡述公司的定義!這一系列的影片,提供的我們管理者的視野角度。
在第一集中,以英國大鐘開啟場白,闡述連時間也是因為公司所制定的,開宗明義的定義公司在文明社會的重要,其實不正是如此?我們以台灣的角度思考,長期以來已OEM為主的我們,目前已漸漸被中國所取代,如把中國當成一個公司,它的競爭力當然相當的大,但如果把台灣也當成一個公司來經營呢?目前我們國家政策是否是以中國的一間分公司角度下去思考所以才會造成員工的向心力不足,發展力不足或是競爭力不足呢?韓國培育幾間公司如samsung或是LG來帶領國家經濟,事實證明他們是成功的!而我們國民薪資相較13年前卻還到退8百多元!我們是否該虛心檢討!
最後一集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公司不該是權力的工具,而應該是普通人展示智慧、匯聚能量的舞台;公司不該是金錢的奴隸,而應是帶動社會創新和進步的動能;公司不該是冰冷的機器,而應是以人為本的倡導者和受益者。好的公司帶來自由、公平的競爭,創造豐富而廉價的產品。好的政府保護自由、公平的競爭,用法治劃定利益的邊界。而不論公司還是政府,任何一個組織的目的,如果不是為了讓人們獲得真正的幸福,那它就無法獲得誠心的尊重,無法獲得長久的生命" 如果我們看過大國崛起到現在這公司的力量這兩份報告便能發現,公司的發展不是依靠單一領導者,而是公司內每一個員工都發揮每一顆螺絲的功用,萬事皆有興衰,能讓人所記住的並不是有形的兒是無形的!國家也是如此,能讓人記住的是好的政策,在這經濟困頓的台灣現況,該如何讓台灣轉型,該如何讓台灣經濟再度起飛,才是政府需要去做的!
以目前學生服務於製造業這行業為例,銷往歐美國家標準越來越嚴苛,產品須符合ROHS,CE或是相關認證,設計需要專利保護,原料需要提出證明,保固需要延長,雖然產品標準提升,但這也不是個轉機嗎?好的公司誠實做生意,公平競爭,公司員工齊心提升公司競爭力,壞的公司在這資訊快速的時代迅速惡名遠播,所以公司提供市場需求,以客戶為本,政府保護產業輔導提升,才符合這國家社會真正所需的營運方向!
中國可以已歷史做為借鏡,做出這一部部可發人省思的紀錄片,念研究所的我們可能可以看到並做出報告,台灣的官員呢?實令人憂心!
100218504 黃隆昌
回覆刪除“公司的力量”以在世界現在化進程的背景下,公司的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
歷史脈絡,探索其經濟制度、文化思想、科技創造、社會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諸
多層面相互之間的影響。並以公司為主題來觀察市場經濟,思索國家進步發展的
歷程。惟在公司制度演繹進化的過程中,由於天災、戰爭、政治鴻溝、文化差異、
法令不完備、人民資訊不對稱甚或發生公司人謀不臧情事,乃至公司信用破產、
倒閉,導致國家政治、經濟危機,所以公司這個生命體孕育成長的背後,是全人
類不斷認識財富、認識市場、認識權力、認識人性的思想歷程。是市場經濟發展
的清晰脈絡。公司緣起和和進化背景,自身變遷的路徑及其日漸擴增的力量,是
我們觀察世界經濟發展興衰的最佳切入點。然而在地球村全球化之推移下,全球
資源、全球市場、全球規劃與公司相互之間的深刻影響,以及即被公司推平的世
界正在遭遇和即將面對的機會與挑戰。
公司的力量心得 學號:100218529
回覆刪除EMBA100 學生:張芯慈
經過佘老師推薦”公司的力量”這部影集,在此向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看完這部影集後,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一家公司不單單只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証明了公司作為社會的組織,具有無限的力量及潛力。對於員工來說,一間好的公司就等於是有一個好的發展舞台,唯有將自己充分融入到公司大家庭之中,才可能更好地發揮自我的作用、實現自我的價值(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時代已經結束,只有加入到公司團隊之中,與公司同舟共濟、共同發展,才可能透過公司這個舞台得以彰顯進而成就自己的夢。
一間好的公司,應該是要”以人為本”, 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就是在找尋人才的過程中,要引進認同公司價值觀,能夠和公司同舟共濟、共同發展的人;引進之後,要注重培養,每個人的興趣不一致、特長各不同,要將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崗位上鍛煉和成長,最後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培養和發展;這就涉及到怎樣使用人,使用好人的同時,還要給予好的待遇,用優厚的待遇來留住人、鼓舞、激勵。這樣,就能形成一種好的“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提高員工的忠誠度。
公司對外的部分,公司要創造公司的企業文化、使命、願景、價值觀以及承擔社會的責任。
EMBA100 林宥岑
回覆刪除公司是代表著組織、制度、文化,也代表著『永續經營』的理念與願景,願景需訂定明確,品牌才會有靈魂。公司存在之價值及功能,結合了種族、風俗、文化,及公司歷史演進的最佳關鍵。
公司的經營模式,策略是非常重要,一個對的策略與方向,會帶領公司創造高峰,也會將國家推向強國之列,公司由人組合而成的團體,有好的管理制度,培育人才以及不斷創新及新的經營模式,可以幫公司創造業績,有了新的模組出來,讓公司成長,公司提供創造財富、生活品質,並藉由創新及變格,利益獨享的觀念已非主流,唯有利益共享才是王道,好的公司制度也要有好的領導人,好的策略也要對的時機來執行,公司會影響社會層面,而個人影響公司文化形象,是習習相關且相輔相成的。
以我以前的公司為例 :為股票上司的公司、營建業為主,員工1500人左右,相對地公司也養了1500個家庭,公司的企業責任也背負了責任,公司高層的決策方向會影響營運,創新是必備的但守成更不易,世界的景氣、政治、地理環境,這些都是要評估之風險管理,公司營建業的主業是賺錢的,人才是本業人才,營建為主、土木為輔,但因為轉投資電子業、農業養鰻,人才没到位、土地大量購買價值不足,領導人外行只因為要創新,而投入非本業的事業,而造成公司危機,資金週轉不易,以致於各家銀行抽銀根,導致週轉不靈,接著股票下市、裁員,這就是所謂的投資失利,領導人事前無做好風險評估,導致損失龐大、名譽受損,畢生的心血化為污有,員工導致失業,失業率攀升,造成了社會問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公司的力量也可以國強民富,影響國家的經濟,整個社會及家庭,正向的思考能量創造不同價值,創新也是必備的,需求是可被創造的,只要在公司的專業上都一定能成長,外部與內部的整合,人才的到位,公司可以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NCNU EMBA 100 吳佰成
回覆刪除01 公司﹗公司﹗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公司,而不是在國家裡產生,她集結了人才、資金、技術等。因為大部分的公司為營利事業(當然也有部分為非營利組織),必須透過創新以提升競爭力。公司組織的形成對全世界有極大的影響力。以2009年為例,公司為全球81%的人口解決工作機會,構成了全球經濟力量的90%,製造了全球生產總值的94%,全球100大經濟體中,51個是公司,49個是國家,因此有些公司已達「富可敵國」的程度。
02 市場無限
荷蘭東印度公司透過對一般民眾募資,成為全世界第一家上市公司,由於手中有足夠的銀彈,得以向外大幅度拓展其業務。特許權可以讓公司創造利潤,但單靠特許權所經營的事業終將會結束,原因在於公司是否具有競爭力。但靠著印股票換鈔票的作法,會帶給公司財富,也可能帶來災難,其實是經濟泡沫。公司的競爭力主要來自於創新,英國骨瓷公司Wedgwood革新生產流程,將原本一個人從頭到尾做一件產品,修改為分工序的生產方式,讓產量大幅增加,產生規模經濟(scope economy)。
03 獵富時代
許多商人抓住機會累積財富。
Vanderbilt:擁有鐵路網以低價產生經濟規模吸引客戶。
Benjamin Franklin:賺錢不是貪婪,也不為謀生,而是使命,是精神,是最大限度使人生絢麗多彩,是改變個人命運的最好途徑。
Andrew Carnegie:和比自己強的人合作,而不是競爭。
加爾布雷斯:合作和自利兩者結合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公司。
Rockfeller:設立標準石油並且壟斷市場阻礙競爭者進入,最後被最高法院判定將公司分拆。
由上述幾個例子來看,當你擁有像是特許權,也必須透過適當的營運模式才得以永續經營。如何透過彼此的合作互蒙其利。如何在擁有極高的市場占有率時,維持讓其他競爭者仍然有一樣多的機會進入市場,彼此站在相同起點上競爭。
04 進步之痛
隨著公司力量愈來愈強大,經營策略由只重視公司的獲利,逐漸轉為也重視員工福利。
普爾曼因改變鐵路客運系統座椅舒適性而致富,他說為確保公司獲利及股東權益最大化,將員工薪資降至貧窮線以下,因為工人賺多少錢是公司的事,這反映出人權與公司利益間如何取得平衡的問題。
爾後就有一些政治人物或企業提出有關與員工福利相關之作法。德國宰相俾斯麥提出勞工保險等社會保險福利,杜邦公司則提出職工福利之觀念作法。亨利.福特更以提高薪資方式激勵員工,他認為給工人高工資是效率問題,不是慈善行為,工人無需感激雇主。而工人獲得高工資,有所得可增加消費,讓製造T型車的人也買得起T型車。
自由是公司的生命,但沒有限度的自由是危險的。公司除了是經濟組織,也是社會組織。
最近美國一個調查機構至大陸查核富士康工作環境等項目,目的也是在為蘋果公司之獲利並不是靠代工廠剝削勞工而獲得提出證明。
05 危機時刻
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帶來經濟的流動性,開創財富創造的新模式,但由於股市上漲幅度大於工業成長幅度而產生的經濟泡沫,於1929/10/24華爾街股市崩盤,銀行家在此時發揮了救世的功能。
政府提出的保護主義,透過提高進口稅率相對地也會影響出口,因為其他國家也可能提出類似的政策,消弭貿易障礙才能真正促進貿易交流,產生專業分工的效果。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以國家干預為中心,以消除經濟危機和失業為目標的學說。因為市場不是萬能,當發生危機時,政府可透過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等工具的推行發揮功能。
06 誰執權杖
福特汽車早期曾連續18年只生產T行車仍供不應求,乃是因為消費車無從選擇。後來市場趨向多樣化,轉而生產A型車。但這樣的做法僅更換車型,換湯不換藥,故業績逐漸走下坡,這也是經營者被過去的成功經驗束縛。
通用汽車的專業經理人史隆(Alfred Sloan,畢業於MIT,現今MIT商學研究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提出多部門BU管理不同產品,以滿足不同需求的客戶,此種做法與福特汽車截然不同。因為有些車型可共同開發,諸如使用相同底盤開發出不同型款之轎車及休旅車等,以降低單位固定成本,故被稱為第一位真正的專業經理人。
一個公司需要聽到多元化的聲音,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要實現公司無限大、萬年長這二個夢想,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顯然是更為理性的選擇,這也是目前主管機關針對上市/櫃公司有關公司治理之要求重點。
07 各領風騷
日本公司透過企業文化之型塑,開始走出自己的特色。
首先強調公司是”人”的組織,要讓三方得利:包括買方、賣方及社會,因為經商不是為了個人,乃是為了社會。
松下幸之助運用大量生產以降低成本的方式,提昇公司的競爭力,並且採行終身雇用制,而且公司對日本人而言,就像是更大的家。因此公司要能滿足員工的需求,因為人心比什麼都重要。提高人們的熱情,讓員工對公司有共同的價值觀。因為員工沒有共同目標,即使強度夠仍然無法從現在的位置到達目的地。
現在很多公司都說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但是否真正了解員工心中的需求?金錢?成就感?...
08 創新先鋒
創新無法靠政府決定,乃是要由公司決定,因為公司才是真正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公司運用新知識、新發明及新創意,將發明變成財產,並因此改進產品以增加新價值。1947年貝爾實驗室(Bell Lab)發明晶體管,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稱的半導體,因為這項發明讓電子產品的功能愈強大,但體積愈小,帶給人們生活上極大的便利及更多的享受。美國加州矽谷(Silicon Valley)眾多金頭腦們努力研究未來發展模式,開發出許多大家目前生活上所使用的產品。因為市場上只要存在競爭,就會一直鼓勵創造力及想像力。
因此政府無需提供太多的保護措施,才不會讓國內公司失去競爭力。
09 本土雄心
中國早期採行官督商辦,這種存在先天矛盾的專制制度反而使效率降低,爾後透過將國營企業股份化,也就是民營化,讓公司直接面對市場競爭,將市場壓力改為動力以推動公司發展,使部分大陸企業目前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競爭力。
所以政府不要對企業管制太多,公司本身會在市場上找到出路。
10 地球無疆
公司的誕生就是為了遠渡重洋,因此有了跨國公司。可能為了市場擴展,如麥當勞、可口可樂等;可能為了吸收人才,例如一些歐美國家公司在印度設立電話客服中心;可能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外移,如台灣的傳統產業。這些公司為了創造更多的利潤,利用各國的優勢條件而開疆闢土。
政治與地域有疆界,但商業無疆界,唯有透過國際間貿易讓消費者能以合理的成本享受到更豐富的產品及勞務,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
公司的力量觀後心得 EMBA100
回覆刪除學號:100218527
學生:謝朝旭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公司改寫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秩序,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規則,而公司是一種組織、一種制度、一種文化,公司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公司能讓藝術待價而沽,把最高貴的精神享受,換算成一個具體的數字。公司深深影響了現代社會的根本秩序,近代以來,任何忽視市場力量,不能發揮公司組織優勢的國家或社會都逐漸凋零,為藉由公司推動市場經濟的生產力,解放個人的創造力,國家才能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
公司的目的就是創造股東權益最大化。股份有限公司,讓陌生人間的合作創造可能。就像在荷蘭,第一家上市公司讓財富爆炸式的增長。
能帶來財富的公司,同時也能帶來災難;國家的強盛,不再僅僅依靠軍事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經濟力量的優勢和經濟制度的進步。
社會為普通人實現夢想,做好準備,如果一個通過自我奮鬥或得成功的普通人,是沒有權利阻止其他的普通人獲得成功的;如果一個通過社會賦予的自由,而登上舞台的公司,是沒有權力控制其他公司的自由。
承認貧窮並不是可恥之事,不努力去克服貧窮才是墮落的。
世紀之交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不是光輝的物質成就,而是惶惑和錯亂,而解決的問題和造成的問題一樣多;平息的爭端和引起的爭端也一樣多。
自由是公司的生命,但是沒有限制的自由是危險的,只有當自由不再只是觀念價值,而被確定為法律價值和制度價值之後,它才值得被尊崇和堅守。在無數次為維護各自權益而發生的激烈衝突後,8小時工作制終於成為公司從被迫到主動的一個選擇,在經歷了剝奪、欺詐、壟斷的原始成長方式後,從5美元開始,公司必須不斷的學習著理解和修訂追逐利潤的新法則,才能永續發展。
在金融市場支撐下,肆意馳聘的公司,在無邊的自由裡,自我膨脹的公司,締造人類從未領略過的成就,也釀成了人類從未歷經過的禍端。公司即是災難的引發者,同時也是受害者。市場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是資本崛起的過程中,一個劃時代的轉折點。而失業是每一次經濟危機都必須面對的難題,不過,經濟危機帶來市場重新洗牌的過程中,每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公司,都會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尋找生存之道。
管理就是效率,管理就是利潤;管理是公司創造並自我消費的產品,也是每一個成功組織的必修學問。只有時刻活在生死線上站在懸崖邊上的公司,才會擁有自我更新的主動意識,才會以非營利組織所不具備的內在衝動,開闢出嶄新的管理模式。
要想企業長青,制度比人更靠得住,因為人心叵測。
道義、情感、人際關係、信任感、親密性,這些維繫人類社會數千年生存的基本要素,最終都可以轉化成生產力。無論身處何種文化環境,為有更好地調動起自身文化中激發個人潛能的優勢,更好地解讀人與組織的關係,才有可能贏得競爭。
讓科技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的並不是知識或科技本身,而是面向市場進行創新的公司組織。制度大於技術,當科技創新日益顯示出創造利潤的能力後,公司對財富的追逐就直接變成了對技術發明的熱愛。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公司創新才是可持續的。
如果沒有必須的市場環境,誰都沒有本事讓公司起死回生,並且長治久安。
公司嚮往每一個市場、奔赴每一個市場、連接每一個市場;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公司早於政府建立起溝通的渠道。
因為透過全球的競爭,降低了整個人類的交易成本。
一個國家在多大的程度上,解放了每一個國民,決定了它在人類進步歷程中的位置和高度,而歷史再一次表明,須有更具原創力的文化基因,才能長久地支撐起經濟奇蹟。
但是台灣難再創經濟奇蹟,因為文化基因及意識已逐漸薄弱。
暨南國際大學EMBA100級 學號:100218507游明雄
回覆刪除看完YouToBe整理的《公司的力量》大型記錄片,探討公司對國家現代化的意義,製作單位跨越了歐、亞、美三大洲,走訪中國以外的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印度等七個國家,詳細闡述了歷史發展洪流中,凝聚個體之力的經濟組織在政經、權力、財富、的相互衝激中,名為”公司”的組織誕生的歷程;初期的”公司”組織彙集了資金後,國家給予的特許狀,往往被賦予開疆拓土的使命,開始了他們掠奪財富及征地的歷程,其間,世界市場逐漸的展露了全貌; 然而,掠奪財富帶來的貪婪,是權力的悲劇的濫觴,上層階級財富迷戀的貪婪無度及下層民眾困頓不滿的暴力,是政權腐敗的兩大致命傷,終究讓”公司”在市場機制下重獲新生,記錄片中透過觀察公司組織在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清楚的描繪了市場經濟的交互影響及規律,透過觀察公司制度的變化和創新,勾勒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在於原創力,進而思考國家競爭力的強弱衍變;討論公司組織與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及至於精神生活等諸多層面之間的相互影響,並意有所旨的以公司為主體,藉以探索實現國家及社會發展和人類福祉的康莊大道。在這個基礎上,採訪了逾百位社會科學各領域學有專精的學者,其中不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商學院院長,對”公司”和”現代社會”提出了各方面精闢的見解和論述。
公司跨越了國界、種族、生活型態 ,形了近代獨特的組織創新,他所產生的力量改變了世界,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也正在改變我們的未來;他不只帶來近代經濟的快速成長,也迅速的跨越了國情社會所能約制的權力界限,除了遷動了個人參與分享公司股權所帶來的財富重分配,也帶來了公司利益與個人權益的衝突,公司利益與社會責任的衝突、公司利益與環境生態的衝突;如何多面向的在衝突中找到平衡,以減少尖銳的矛盾產生,是現代企業所應深究了解的課題。另一方面,資本及負債的擴充,公司規模的擴大,其所經歷的市場制約愈多,資產的膨脹終究存在著市場背後的風險,當供需不再平衡,當籌資環境不再寬鬆,災難不免發生,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認知又加深了一層,誰來給警語,誰能帶著公司永續經營;企業制度化及公司治理內控為公司經營重要的一環,管理科學無異是公司經營及管理層級重要的課程,知識成為公司重要的資本,知識與資本的力量是公司發展的主要力量,藉由他可以發展技術、擴展市場、積極創新,但能否同時解決公司中個別心理及資質差異所造成的執行落差,是另一個議題。
管理科學帶來的改變,使得公司組織具備了規範及制度,但管理是管”事”理”人”的科學,人性並不適合單由”管”來制約,還必須有凝聚人心的方法,公司若能形成一股強大統一的價值觀及看法,則可補制度的不足,公司文化應運而起。從公司到跨國公司,從掠奪、衝突到分享、合作,公司的形成歷程及未來該走向何處,這也為中國的未來了回答相同的問題,如同影片所提:「公司是什麼?中國公司離一個偉大的公司還有多遠,中國離一個真正的大國還有多遠?」
公司的力量讀後心得報告
回覆刪除暨南100 EMBA 吳一成 100218521
1. 公司從那裡來?公司是什麼?公司與市場經濟有什麼關系?公司如何改變我們這個世界?現今的今天,公司成為最重要的經濟組織:提供創造財富、就業、經濟增長、也推動創造發明、產生新的社會文化、改變社會秩序,帶來權力失衡和貧富差距。
2. 歐洲各國的特許公司攏斷海外貿易,但隨著市場上不斷擴大和小企業的成長,造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興起,最後自由貿易取代了國家攏斷,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經過百年才得到法律的定位,探討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及其如何推動公司從”特許”變成自由”註冊”,從”特權”變成平等的”權利”。
3. 巨大的市場環境中,美國公司蓬勃發展。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和電氣時代的來臨,也造成德國的公司快速發展。在自由市場中的公司,透過洛克菲勒、西門子…企業家的故事,探討企業家精神的內核與特質並如何面對市場攏斷及財富的增長。
4. 透過普爾曼公司、美國西部無煙煤礦…等公司了解公司、政府、社會如何認識進步所造成的痛苦。公司帶來了人類最快速的經濟增長,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各國均面臨各種社會問題,這些都是公司化而加據和放大。
5. 30年代的經濟危機,各國的狀況均面臨崩潰,也給公司的發展帶來一次深刻的教訓,改變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政府對於經濟的管理成為市場重要的有效政策。
6. 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權力的分配與傳承,福特和通用棺大汽車公司的管理變化。傳統家族企業改變由專業經理人來治理。二戰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割在現代化企業普遍採用。
7. 豐田、微軟、蘋果…等公司的崛起,東方國家也對外商公司的制度進行學習、吸收、變革和創新。文化的衝擊、融合、再生造就目前的日本公司。
8. 資訊時代造就高科技的公司興起,公司已成為人類新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創造者。當科技競爭成為各國的新戰場,公司引領的創新成為世界舞台。
9. 公司化讓中國轉型為新興市場國家中重要推動作用,走向經濟之路,從國家攏斷到自由競爭,中國公司歷經一次一次的修正。改革開放後,創造力受到解放,中國公司快速成長也帶來渴望富裕的夢想。
10. IBM、可口可樂…等跨國公司的經濟全球化,政治鴻溝還是文化差異都不能影響到他們的全球佈局,資源全球配置,公司的願景和理念也在隨時改變。
公司化讓人類的生活模式改變,也帶來人類快速的進步和發展,公司追求不斷的成長,在向股東負責任,但同時也像電影的華爾街一樣,也引發人類的貪婪,造成許多社會的問題,企業如何肩付社會責任,是所有成員需多加深入著墨。
暨南國際大學EMBA 100級學分班 林秀玫
回覆刪除公司的力量觀後心得
公司的力量全集架構,以引導人們在世界現代化進程背景下,整理近代以來世界範圍內的“公司”的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歷史脈絡,探討其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諸多層面相互之間的推動和影響。
公司是一種組織,一種制度,一種文化;公司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公司是普通人藉以創造歷史的權利和通道。17世紀開始,歐洲各國競相以“公司”之名義進行海外殖民;公司則憑藉政府之特權,逐利全球。企業家與企業家精神,傳達掙錢不是貪婪,也不為謀生,而是使命,是精神,是改變個人命運的最好途徑的理念。公司帶來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經濟增長,也將自己發展成一個超越社會控制的權力組織,引發了社會矛盾。在金融市場支撐下肆意馳騁的公司,在無邊的自由裡自我膨脹的公司,終於在繁榮之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崩潰,卻也由此而改變了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知。當公司規模超越一人當家的能力極限,當第一代創業者不可避免地老去,現代企業制度應運而生,管理成為公司最重要的成就和每一個組織的必修課。管理科學給公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是,公司歸根到底是人的組織。在制度和理性無法到達之處,惟有文化能夠凝聚人心。在資金、技術和市場之間,公司架起了一座橋梁。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意義超越以往任何時期。從官督商辦到自主經營,從國家壟斷到自由競爭,從中央計劃到市場主導,中國公司歷經了發展模式的一次次試驗和修正。穿越民族國家的邊界,掃除建立世界市場的障礙,公司自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邁向遠方的腳步。
其實公司就像一個國家的縮影,有一個老闆(掌權者),各部門經理(部長),職員(執行者)等等,因此公司的興衰也依靠著是否有位聰明的掌權者,能在有廣闊的眼界以及胸襟,在各個部門的主管是否能作到應盡的責任,像是監督以及糾正等,更也仰賴職員是否能夠追求進步學習新的知識,使得公司的具有創新能力,才能為公司不斷帶來財富。創新力更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公司唯有不斷的開發創新,才能洞悉消費者需求,滿足消費者,提高公司價值,也才能在市場上存活下去。才能給公司帶來穩定的發展,因此公司組織是否完善也想著公司的興衰。
公司的發展在於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這個前題之下,企業仍將持續運用不同科技的力量,持續發展茁壯,而政府除了企業的發展能夠持續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之外,也會擔心類似雷曼兄弟倒閉的事件會再次發生,造成社會經濟乃至於全人類共同的問題。企業發展及政府如天平的兩端,公司如脫韁野馬似的發展,容易因發展過度造成對全人類的危害,而政府過度管制會議智公司的發展,阻礙人類持續進步的動力,因此,平衡才能為人類帶來文明持續發展。
公司明確的文化,會凝聚公司所有人員的向心力,讓大家認同公司往相同目標前進。如影片中提到日本,國家有開明的文化,能汲取先進文化創造獨特新文化,文化的力量無形勝有形,因其獨特的新文化,重視『人』在組織的重要性,重視效率,使得日本成為當時開發成長最快速的國家。建立明確清楚的文化,能為公司塑造競爭優勢、讓公司員工的行為規範自然而然的依循同一準則,達到經濟奇蹟。
不可否認的,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演化,公司不再僅僅是一個經濟性組織,它已經成為介於國家與個人之間、在各個領域都極具影響力和支配力的社會性組織。 從促進自由公平的競爭並且避免壟斷、建立及完善法治社會、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彼此間的關係以及改變國與國之間合作與競爭的方式等等,“公司的力量”所帶來的社會變革之大是我們很難估計的。然而,在公司追求最大利潤與社會責任兩者之間如何調和?國家、公司和個人三者之間如何找到平衡?現行公司制度的弊端是否能有效改善?能否建立效率和公平兼顧的經濟秩序?以及未來公司將如何影響著未來世界等等這些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都將不斷持續的考驗著我們。
公司的力量心得報告 EMBA100 黃東平 100218523
回覆刪除追求利益的慾望與自利動機是公司保持活力源源不絕的泉源,公司對每個人來說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被公司所雇用獲得生活所需的金錢然後成就自己的人生。員工在公司可以自我實現不只是謀生是使命並創造價值,公司用最有效率方式提供更符合人類需要理想生活的價值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公司的力量影響了個人、家庭甚至是國家,並且公司的利益與國家利益密不可分,以前海權霸主時代屢屢調兵遣將,用槍炮彈藥去打開潛在的市場。現在國家領導人身後通常不是大將軍而是大老闆,貿易談判取代了戰場,合作共贏取代了掠奪佔有,影響現代世界格局不只是政治考量還加上公司的訂單的考量。
春秋時代弦高被稱商人無祖國,現在世界正融合成為一個經濟體來臨邁向一個世界性經濟體,全球化經濟的成果在世界各地清晰可見,它帶來了效率及更好更便宜的商品及服務(Apple、eBay、Amazon、UPS),我們每個人都是全球舞台上的演員,但全球化帶來的不全然是好的(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其破壞力都是全球性,你我也都會深受到影響。在還沒有觀賞過公司的力量之前,公司只是我個人謀生的場所而已,沒想它到影響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及個人幸福如此顯著,好的公司需要有好的領航員不斷的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及創新組織架構,才能在競爭舞台上繼續存活與同時帶給員工美滿生活。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公司的力量 心得報告
回覆刪除暨大EMBA 學號:100218512 張邦杰
從過去的歷史來看公司是一種有種共同組織、制度、文化為獲利共同目標前進的群體組織。
經營者對公司員工和股東負責,組織公司將這些上述共同組織、制度、文化元素重組,公司將是一個是為產生經濟價值的組織,當經濟價值發展出來時,公司才會走入軌道,公司的力量進而推動社會前進動力,當公司營運方式開始有了超越社會的能力,公司帶來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經濟增長,也將自己發展為一個超越社會控制的名間權利組織。
當公司發展的規模到達一定瓶頸,管理科學給公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雖然制度管理可以察覺不易發現的盲點,但是,公司歸根到底是人的組織。在制度和理性無法到達之處,惟有文化能夠凝聚人心,用文化精神來讓員工感受公司永續經營的精神,讓員工自發性發展公司的價值比靠用管理、制度來侷限要更有意義。
自從智慧財產和資本市場走到一起,人類社會的發展就呈現出了幾何級數。在資金、技術和市場之間,公司架起了一座橋梁。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意義超越以往任何時期。如何才能讓公司真正成為智慧財產和資本市場創新的主體?
在現今全球化演變,公司的創新及管理,將影響著經營的永續時間長短,在現今公司無不追求以科技創新為一切發展主軸,也意味著未來將以科技發展創新的智慧財產,取代從前的武力侵略,進而決戰於千里之外,我們將更重視國家與公司的科技創新與合作,只有重視公司核心競爭力所延伸科技創新,公司人文、公司自由言論所發展下的公司才可以在世界競爭洪流中占有一席之位。
當各國公司發展到全球化後不得不面臨一系列社會問題︰貧富差距、 勞資矛盾對立、 通貨膨脹、 欺詐橫行等問題到來時,企業是引發者,也是災難者,政府在這當中發揮仲裁者角色,政府透過立法、貿易協商、區域經濟交換等議題,拉攏各地人民與公司間的道義、人際關係、情感、信任感、親密性這些都是維繫人類情感東西,都可以轉化為公司未來的一股強大助力。強化公司成立賺錢不是代表貪婪,也不為謀生,而是社會使命,是社會精神,是最大限度地使人生絢麗多彩,是改變個人命運的最好途徑。這也關係到公司的經營企業、文化風格、員工的認同感。
總結:
刪除在市場推動下,利益趨使著公司逐鹿全球並不停創造財富和夢想,也學會尊重與謙卑不管身何處,以他鄉當故鄉,帶領人類理想生活價值,不斷被創造出。公司利用創新技術 、創新管理 、創新組織模式,融入當地市場文化,公司解決社會問題,同生共長,與下一代剛進入公司帶動公司及社會進步,彼此合作雙贏代替了侵犯掠奪,共同創造財富和夢想。
沒人可以預測在現今全球化財富、權力、科技、文化等等合力作用下,公司還有多少能被激發潛能,身處於現今矛盾、機會、合作、分歧種種複雜環境中的公司,最後將何去何從,將是身在現實環境中的我們及下一代必須面對思考的問題。
公司的力量 觀後感
回覆刪除暨南大學EMBA100級 陳慈純 100218538
企業家在公司之發展上是扮演著舉足輕重之角色。企業家無論對員工在人情、道義、及生活之困難上,投入很多心力去關懷,去協助處理,以及制訂完善之員工福利制度、獎勵制度。公司之領導者能力另一項特質,對於外部經濟環境之掌握與瞭解,及清楚體認到自己組織能力優劣所在,並能據此制訂正確之發展策略。
組織能力各項因素,對於影響公司發展既深且遠。也給予我們對企業組織能力內涵,有更新的詮釋方向。將組織能力成為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對組織能力理論的精煉與應用,對企業發展之重要性,有相當的幫助。企業內組織與管理的能力,也就是企業做事及進行的方式。是企業完成事情的方式,或可稱為組織例規或模式。內含靜態的協調與整合,主要是探討如何有效率且有效能地達成內部協調或整合,並藉此提高營運效率。而真正策略優勢的獲取在於進行外部活動與技術的整合。
如何在變動快速的環境中,更新自我本身的優勢,以配合環境的變動及需求,便成為應重視的議題。環境有其變動的特性,企業必須透過組織流程、企業定位以協調、整合、學習或重組組織內外的各項資源及能力,並依循著過去的路徑與發覺技術機會以快速因應變動的環境。企業需具動態的特性,使組織持續性改善它產品市場活動的績效。並能將組織競爭力與能力的集合,使組織創造新產品與流程,以因應動態的市場環境。在變動的環境中,企業必須長時間的觀察市場動向與技術趨勢,隨時調整組織內外的結構,才可獲取長遠的策略優勢。
企業的運作需與整體環境相配合。市場性資產表示產品在市場當中的地位,雖然市場位置重要,但在技術快速變化下,市場位置極易被改變,因此對企業於外部環境中的情勢並非決定性的。組織範疇則表示不僅包含整合的程度(垂直、局部或水平整合),也包括組織技術與互補性資產及協調的性質(經由內部整合或由外部市場取得)有關。
『策略經營與創新』 學期末閱讀心得報告
回覆刪除《公司的力量》 學生:100218503 施宗仁
當今『公司』是最有效的經濟組織形式,公司能擴展一個經濟單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資源、分散商業活動的高風險。公司凝聚了生命個體,讓它變成強大于任何個人的經濟動力。公司使得血緣、地緣聯係之外的陌生人之間的合作成為可能。今天,公司的力量已滲透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面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當今公司或中小企業,無時無刻的在創造公司的奇蹟、國家的奇蹟以及世界的奇蹟。國家裡企業強壯則國家強壯,公司的力量是國家力量的延續、重要的標杆。但當公司試圖超越自身的限制,跨越國界的限制,扮演起征服者的角色時,慾望的貪婪和自私自利的本性便開始顯露。它不斷地成為自我,又不斷地成為其他,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就是所謂的力量之來源與張力。
正如在本片最後一集中所說:“公司不該是權力的工具,而應該是普通人展示智慧、匯聚能量的舞台;公司不該是金錢的奴隸,而應是帶動社會創新和進步的動能;公司不該是冰冷的機器,而應是以人為本的倡導者和受益者。好的公司帶來自由、公平的競爭,創造豐富而廉價的產品。好的政府保護自由、公平的競爭,用法治劃定利益的邊界。而不論公司還是政府,任何一個組織的目的,如果不是為了讓人們獲得真正的幸福,那它就無法獲得誠心的尊重,無法獲得長久的生命。”公司的力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民間的力量,也是眾多個體集合而成的力量。
公司則不再跼限於一種制度、一種文化,一種組織,而是一個實現無數個自我,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主體和平台。奇蹟,由誰來創造?奇蹟,靠什麼實現? 答案就在每一個人為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懈努力的個體那裡。公司如同一個自己個人的王國,我就是「王」;像沃爾瑪一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即勝過世界上160個國家。
公司與國家之間的合縱連橫,就產生了政商關係及官商勾結,好的政商關係讓國家富強,不好的官商勾結讓民生凋敝甚至於國破家亡,公司的力量就是如此雄厚。尤其科技、資訊發達、民主自由的今天,政府不得不與公司之間共融共存,當然公司也要知進退,古有名訓:民不與官爭。我們看到了在上位者與公司的領導人之間的利益均霑,當然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放眼全球一體化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公司無論是從組織形式、發展格局,還是戰略佈局都在不斷地精益求精。
現今中國大陸人口是美國的數倍,當中國GDP趕上美國時,地球不知還有多少資源。根據經濟學家估計:中國大陸的GDP將於2025年超越美國(目前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公司"無疑貢獻了不可替代的"力量"。公司化是大陸這幾年經濟改革的重點之一,公司化的前提是確認資產私有化,這在前幾年大陸也已配合修法完成,在確認資產私有化與進行公司化的情形下,大陸這些年爆發出極大的經濟能量,國營企業改型後成就了幾家國際級的大型企業,私營企業也不遑多讓。
《結論》:
以我個人所任職的公司係國內大型金控公司之一,全公司2萬多個員工,照顧了多少家庭及眷屬,這也是公司的力量。公司領導者的高瞻遠矚,用心經營,帶領公司不斷壯大,進而邁國際化金融企業,他們是在執行自己的使命任務,卻也擔負起重大的社會責任。
50年前從一家純民營的產物保險公司開始,隨著台灣金融歷史的演進,經濟自由化的逐漸開放,證券、銀行、壽險業等一一成立,後來配合政府開放成立金控公司,成為專業金融全產品的企業公司,員工人數規模也跟著擴充,公司一步一趨闢荊斬棘,歷經數次金融風暴,仍得以掌握時機透過併購快速達成擴大公司規模之目的。
當公司的規模具有相當程度,在業界立足於領先地位,公司的力量自然壯大,而公司的領導者並不以此為自滿,而盡心盡力著墨於西進和國際化,在香港併購X基銀行以迂迴方式提前業界深入對岸金融業。增資釋股引進美國X旗銀行投資,得以獲取更多國際金融的資訊與技術。事先步局掌握先機,在最低點以最低代價併購X泰人壽,公司的資產規模快速成長,公司的力量更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業績、績效及獲利均增至業界最強。
公司的方向是在永續經營,公司領導者永遠站在最前端,發揮其最大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帶領公司邁向無限遠大的目標,運用公司的力量,憾動全體員工,群策群力,始得成為業界的峭楚,領先於業界。
日前公司的副董事長發佈給員工的鼓勵信中,主題定位是:『期望五年成長一倍』很明確的訂定了公司的近程目標,在歐債危機對全球帶來經濟衝擊,景氣slow down(趨緩)之不利之經營環境下,明白指示必須著重『風險管理』及『費用、成本合理化』兩大營運重點,期待在『自身成長』與『併購』雙管齊下的方式,能在五年內達成『資產與獲利都成長一倍』並朝向『大中華金融服務業第一品牌』的目標邁進。簡要、務實、明確的近程目標,讓員工很清楚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凝聚公司的力量,達成任務,也塑造了公司的企業文化。
而公司的董事長則引據《易經》裡的『有孚攣如,富與其鄰』激勵同仁,金融服務業的經營理念與運作方式,「有孚」指的就是「誠信」,最重要的就是要將「誠信」當作是自己的孿生兄弟一般,所以「誠信」正是公司立業的根基及營運的準則。「富以其鄰」也就是「共好」的觀念,就是與人群、社會和大自然共存共榮,企業經營必須善盡社會責任,不但留意不破壞環境,還要盡心盡力落實環保、保育與大自然之維護。以企業角度來看,社會國家就是我們的鄰居,經營企業不斷提升競爭力,讓公司持續成長茁壯,造福同仁、眷屬以及客戶、股東、社會大眾,同時更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營造出員工、客戶、社會三贏的共好局面。
公司的治理必須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不僅要有積極正向的創業目標、立業根基,日常運作也要有良好的經營理念、合理的規章制度,進而秉持推己及人、兼善天下的襟懷,打造一個受人尊敬的企業,員工皆以在其間工作為榮為傲。公司領導人能以明確的經營策略及創新的經營理念,企業定能穩健發展,運用公司的力量端正社會風氣,帶動社會進步,善盡社會責任,國家必然強盛也是人民百姓之福。
公司的力量心得報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EMBA 100級 楊健文
回覆刪除「公司的力量」是一部探討公司制度的紀錄片。它以世界現代化進程為背景,由公司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歷史,討論公司組織與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等諸多層面之間的相互推動和影響,旨在以公司為主體觀察市場經濟的演進,探尋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成長的中國公司的發展道路。觀賞的過程中,不僅是了解和認識公司的起源、演進、發展的過程,更是一次深刻理解和思考,其在我們每個人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重要性的過程。對於公司的本質力量和社會使命以及在創造空前的物質繁榮的同時,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的資源與能量的消耗,如何設計出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市場機制,從而使人類對於利益的追求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不管上市櫃公司或中小企業,它無處不在,無時無刻的在創造公司的奇蹟、國家的奇蹟以及世界的奇蹟。企業強壯則國家強壯,公司的力量是國家力量的延續、重要的標杆。但當公司試圖超越自身的限制,跨越國界的限制,扮演起征服者的角色時,慾望的貪婪和自私自利的本性便開始顯露。它不斷地成為自我,又不斷地成為其他,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就是所謂的力量之來源與張力。正如在本片最後一集中所說:“公司不該是權力的工具,而應該是普通人展示智慧、匯聚能量的舞台;公司不該是金錢的奴隸,而應是帶動社會創新和進步的動能;公司不該是冰冷的機器,而應是以人為本的倡導者和受益者。好的公司帶來自由、公平的競爭,創造豐富而廉價的產品。好的政府保護自由、公平的競爭,用法治劃定利益的邊界。而不論公司還是政府,任何一個組織的目的,如果不是為了讓人們獲得真正的幸福,那它就無法獲得誠心的尊重,無法獲得長久的生命。”在日本被譽為“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27歲創辦京瓷公司,52歲創辦第二電信電話公司,這兩家公司均位列世界500強企業。)在談到經營之道時,他說:「人們常說人心易變,而我卻認為在當今世界上再沒有比人心更強有力的東西了。」人心比什麼都重要。公司的力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民間的力量,是眾多個體集合而成的力量。
公司則不再局限於一種制度、一種文化,一種組織,而是一個實現無數個自我,全面而自由發展的載體和平台。奇蹟,由誰來創造?奇蹟,靠什麼實現? 答案就在每一個人為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懈努力的個體那裡,如同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由生理、安全、社會、尊重,直到最後的自我實現需求。公司如同一個自己個人的王國,我就是「王」;ex:沃爾瑪一家公司即勝過世界上160個國家。公司與國家之間的合縱連橫,就產生了政商關係及官商勾結,好的政商關係讓國家富強,不好的官商勾結讓民生凋敝甚至於國破家亡,公司的力量是如此雄厚。尤其科技、資訊發達、民主自由的今天,政府不得不與公司之間共融共存,當然公司也要知進退,古有名訓:民不與官爭。在「大國崛起」中我們看到了在上位者與公司的領導人之間的利益均霑,當然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放眼全球一體化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公司無論是從組織形式、發展格局,還是戰略佈局都在不斷地精益求精,由於科技之賜,必可決戰於千里之外。
現今中國大陸人口是美國的數倍,今日地球界就已不堪負荷,當中國GDP趕上美國時,地球不知還有多少資源。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斯壯指出:當今世界之病在貪婪,解方則來自人心覺醒,來自東方文化。可見東方的孔孟思想、老子的道德經、太極八卦、孫子兵法…還是可以讓世界翻轉的。根據經濟學家估計:中國大陸的GDP將於2025年超越美國(去年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公司"無疑貢獻了不可替代的"力量"。從"大國崛起"由歷史上看各大國崛起與衰落的原因,中國從而宣示即將成為大國的雄心,片中不是古板的政令宣導,而是讓全國國民了解成為大國的條件,其實也隱含了國家對國民的"承諾"。公司化是大陸這幾年經濟改革的重點之一,公司化的前提是確認資產私有化,這在前幾年大陸也已配合修法完成,在確認資產私有化與進行公司化的情形下,大陸這些年爆發出極大的經濟能量,國營企業改型後成就了幾家國際級的大型企業,私營企業也不遑多讓。一家公司要經濟規模化、全球化是真不容易,很重要的一點是組織得是「活的」就是要有繁殖能力,要有對外界變化應變的能力,當然更重要的是「人才」。大前研一說:「專家」是處理已經發生過的事的人,「專業」是有能力處理未來之事的人。成功要點運氣,但是成功不能靠運氣。
談到了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美國、德國等國家的應對之策,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經濟從公司和政府相分離到出現混合式經濟體制,國家還是規範公司的發展,以及美國公司法的建立。同時,也看到羅斯福總統的在面對經濟危機時候的救市計劃,其中就包括加大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拉動就業,減少失業的措施。而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下,中國所採取的救市計劃中也有類似的措施,讓我們感嘆歷史何其相似。 在《創新先鋒》這一集,讓我們看到了日本在二戰之後的崛起之路,以及美國對日本崛起的恐慌。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之後,美國再次依靠創新、軟件、互聯網、晶體管等核心技術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者。看了該集,讓我們認識到了創新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創新誕生的先決條件是自由,創新的主體是公司,創新的保證不是技術而是管理。美國之所以可以擁有如此多的核心技術,源自於美國政府建立的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的產學研模式,而中國也在推行這種模式。 但是我們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卻並未有美國如此高的技術轉化率,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深思,每年國家向大學和研究機構投入的巨資,是否都得到了回報,為何無法得到有效回報的原因還是因為公司組織機構不健全,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或許杜邦公司從知名大學聘請教授做科研,最終研發出可用於多種商品的尼龍材料,應該成為中國產學研模式的榜樣。 在《本土雄心》一集,講述了中國公司發展的歷史,講述了清末時期、民國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公司形態發生的巨大變化,讓我們再次看到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司對國家競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這一節中,聯想柳傳志、吉利李書福、金蝶軟件徐少春等著名企業家都站出來談了自己對公司的認識,對公司發展和國家發展之間關係的認識。 金蝶軟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在《公司的力量》中有一段訪談這樣表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取決於這個國家企業的實力。《公司的力量》這個名字就彰顯了這樣一種特徵,它再現了企業在當今國家作用、責任和使命。”徐少春的這段話給我很大的啟發,我想這也是《公司的力量》這部紀錄片拍攝的初衷,因為在和平的年代,市場經濟的體制之下,全球成為一個經濟共同體的形勢下,國家之間的綜合實力不再是軍事實力的比拼,而是企業實力的比拼。 《公司的力量》可以給企業、政府、社會起到警示作用,我們國家的發展不能夠偏離公司的發展,要為公司發展創造理想的環境。同時,公司製度和管理模式的創新決定著一個國家創新的好壞。這也告訴企業家們,要注重公司製度和管理模式的創新和改革,否則會毀掉企業的創新。 作為改革開放環境中發展起來的中國“公司”的一個代表,金蝶一直以來對中國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中國管理模式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徐少春認為《公司的力量》的選材、視野與深度,必將啟迪經歷過危機的中國群體,開創屬於中國的“公司的力量”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金蝶軟件要聯手中央電視台,在當前的市場經濟與歷史環境中,打造如此一部公司的思想史、啟迪曲、勵志片的緣由。 金蝶軟件不僅參與了《公司的力量》的策劃,而且其自身也在幫助中國企業尋找先進的公司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從金蝶明珠會,到中國管理模式傑出獎,從打造中國企業無邊界交流平台,到創新中國管理模式,是徐少春對“公司的力量”思考後的行動。 2010年6月5日,深圳金蝶軟件園,在金蝶明珠會理事大會上,百名企業家共同發布《創新中國管理模式宣言》,肩負國家戰略轉型時期企業家使命,積極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創新中國管理模式,推動中國管理變革,以此培育產生更多世界級中國企業、世界級中國品牌,讓中國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 正如《公司的力量》中所談到的一樣,我們現在之所以缺少創新和核心技術,是因為我們的管理跟不上創新的步伐,無法為創新提供肥沃的土壤。發掘成功的管理模式,讓公司成為創新的主體,讓優秀的管理模式為中國創造更多的核心技術,這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
暨南國際大學EMBA 學分班 楊晨秀
回覆刪除公司的力量
這是一部探討公司制度的紀錄片,公司的出現被稱作是"人類的成就"尤其是股份公司驚人的崛起和當前無可爭辯的統治性地位,被公認為是現代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公司能擴展一個經濟單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資源,分散商業活動的高風險,公司凝聚了生命個體,讓它變成強大於任何個人的經濟動力,今天,公司的力量已滲透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
正如本片最後一集所說:公司不該是權力的工具,而應該是普通人展示智慧,匯聚能量的舞台,公司不該是冰冷的機器,而應是"以人為本"的倡導者和受益者.
所以好的公司應該是帶來自由,公平的競爭以及要經濟規模化,全球化是真不容易,很重要的一點是組織得是活的,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有優秀的人才.
暨大emba100級 學號:100218520 康志遠
回覆刪除公司的力量是是中央電視台製播的大型電視紀錄片,以世界現代化過程為背景,介紹公司的起源和發展、演變以及創新的歷史,討論公司組織與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等諸多層面之間的相互推動和影響,藉由公司來觀察市場經濟的演進,探尋成長中之中國公司的發展道路。
現代人經由在公司工作而獲得薪水,公司則藉由人來生產產品買賣來獲得利潤,並回饋給股東,人們則利用薪水或股東收益來購買公司產出的產品,現代公司已經和人們緊密的結合。影片首先介紹在沒有公司之前人們的生活型態,歷史上最早的類公司組織誕生在古羅馬時期,主要是以合夥人共同出資的方式來形成。
航海時代開始之後,公司最大的合夥人就是政府,但也因此造成了公司的權力過於強大,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在此時也醞釀發生,但也因為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公司過度膨脹,終究化為烏有。但工業革命也因為公司個關係,才讓人們的生活有大幅度的躍進,英國也因此成為當代最強大的國家。
自由,是組織能夠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因為新大陸的幅員廣闊和政府政策的寬鬆,使得公司能夠自由的發展,當時只要肯努力,你就是下一個億萬富翁,但也造成了公司壟斷市場,讓其他新公司的成長受到阻礙,政府最終出面干預,讓市場回歸自由競爭。公司一昧的逐利,也使勞工權力受到壓榨,最終爆發衝突!政府也因此而再度調整制度,使得勞資最終能夠互利共生。
在金融市場下自由馳騁的公司,漸漸的過度的膨脹,最終又再度產生了泡沫,時政府卻在此時增加稅收,提高關稅,造成資金流通更緩慢,最終造成了數十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政府所做出的政策,都會大大的影響整個國家甚至世界整體經濟。公司成長到的一個境界後發現,管理對於公司來說變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專業經理人的概念在此時誕生,經理人能有效的使公司持續成長以及獲利,管理者以及擁有者在此產生分別,但經理人的操守和制度的設置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在科技的進步中公司和政府也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公司的出資以及政府政策的配合下,科技產生了大躍進,此時創新技術成了公司獲利的重要方法,誰掌握了關鍵技術,誰就擁有了金錢。
回顧歷史,公司發展就像是一個成長中的小孩,在發展中總會有走偏的時候,政府在此時扮演著父母的角色,適時的放寬和建立制度,讓公司持續穩健成長,政府的策略好壞,會影響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經濟,所以政府在做決策時,真的要謹慎思考,多收集資訊和參考各方意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促進國家持續發展。
公司的力量心得報告
回覆刪除暨大EMBA-100218518許瑩潔
《公司的力量》探討公司制度,將公司視為一種組織、制度、文化,也是一種生存與生活的方式,對應社會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到精神生活等諸多層面,其實有諸多微妙的相互影響。透過觀察公司組織的誕生和成長,認識市場經濟的運行;透過觀察公司制度的變化和創新,思考國家的競爭力;激起我們進而關注社會、國家、文化的發展。
公司能擴展一個經濟單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資源、分散商業活動的高風險。公司凝聚了生命個體,讓它變成強大於任何個人的經濟動力。公司使得血緣、地緣聯繫之外的陌生人之間的合作成為可能。
然而,除了發掘無限市場商機、把握自由貿易的時機奮力一擊、冒險創新追求最大財富、帶動組織結構的變革及科學管理之外,『公司』沒有其他需要關注的面向嗎?自由經濟極度發展後衍生的社會問題:貧富差距、勞資矛盾、缺乏正當性的經濟衍生商品帶來的危機(次級房貸)、科技發展對環境的影響…,不都是公司體制的社會責任嗎?多年前的雷曼事件,全球見證這個金融王國瞬間垮台的悲劇,一間公司引起全球金融危機,足見影響的範圍是多深遠。
追求利潤是正當的、合理的,但不是唯一的。個人、公司、組織如果都能將衍生的社會責任視如己任,再微小的推動力,都能夠匯集成波濤洶湧的正面動能。我一直篤信『善』的力量,當所謂『善』的力量的正向磁場能如『公司』的力量般發酵時,群眾能共同思考每一個微小分子引發的善念,組織、社會、環境才能都在良善的關注下穩定發展。
公司的力量 暨大EMBA100林傳諒 學號:100218511
回覆刪除公司與國家的關係
人類歷史演進至向外擴疆闢土,帶來不同區域的作物和不同文化衍生的商品,政府的運作無法解決新的劇烈變化,遂產生了公司。
因此,公司的組織發展模式也以政府的組織為傚法對象,不論官僚系統或中央集權乃至集體領導,再再都可看出人類透過相似的管理機制,試圖駕御不同型式的文明演變。
現代的大公司透過科技的便捷,快速掌握資訊傳達指令,且無須顧及來自不同利益團體的摰紂,公司早以展現超越政府的運作效能,創造出龐大的利益及驚人的影響力。人類生活及文明發展逐漸轉變,現代政府的管理模式已無法應付這些變化帶來的危機。
政府組織的誕生與發展,遠早於公司組織,卻在演進中因公權力的腐化,履履爆發如戰爭或政變等不利於富國利民的組織再造。而公司型態卻因外在環境的不斷改變,自身不得不一直調整至最有利於創造利益的狀態,因此現代的公司組織其效能遠大於政府組織。
現代的政府是否當如現代的公司:不斷的調整組織型態以應付瞬息萬變的世界?是否應建立共同的目標形成共同的意志,才能應付層出不窮的災變?新加坡如城市般的小國,透過淡馬錫控股公司的機制,將國家治理導入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式,創造出驚人的收益及井然有序的公民生活方式,是否可為其他國家的借鏡?而跨國大企業的因地制宜的市場行銷手法,與全球統一的企業核心價值,是否可成為政府因應不同利益的單位部們的參考?
『公司的力量』讀後感 NCNU EMBA100 100218522 廖泰傑
回覆刪除公司,你的名字叫小強,哪裏有生機就往哪裏鑽!
要談『公司』,不能不談談人類進化史和人類行為模式。我們常說,人類是萬物之靈,說的是人類比其它動物,多了一點小聰明。所以,聰明的人,遇到困難總是不停的想辦法。自古以來,絕大多數的動物,都是今天起床後才開始尋覓今天的食物,聰明的人類,懂得把今天的食物儲存到明天、甚至是後天。短期的食物有著落了,接下又要面春夏秋冬這大自然的挑戰。驚蟄一聲春雷後,萬物醒了過來,大自然的生命欣欣向榮,人類要混口飯吃不是難事,但是當落下第一片枯葉,秋天來臨,生物蕭瑟保守,眼看寒冬就要來襲,眾生萬物除了冬眠守護漸漸消失的能量以撐到春天再度來臨,大概也不能怎麼辦。偏偏聰明的人類,不肯向命運低頭,當食物豐收的時候,總要未雨綢繆想辦法延長它的保存期限,才有糧食可以拖過冬天。食物保存得再久,總有敗壞的時候,所以拿出自己積聚過多的和別人交換自己缺乏的,互通有無。這樣以物易物的行為,是人類進化很重要的一個敲門磚。以往一個人又要耕種,又要補魚,又要煮飯,又要織衣,現在大家說好,一個人負責一樣,多出來的拿來交換,生活變得更有效率。於是『眾人力量』的好處被發現了,善用這股力量,人類進化史便平步青雲,騰飛了起來。因為要保護『積聚』的財產可長可久,所以各種商業模式行為都被拿來實踐檢驗。後來發現,有一種模式可以集聚眾人力量,成就個人力有未逮的夢想,而且將每人可承受的損失風險降到最低,『公司』這個商業產物便應運而生。
其實人類史上最早的公司,它一開始是由政府贊助的慈善事業,亞當.斯密曾批評它過時與無能,當它變得蹣頇不合時宜時,物競天擇,市場導向的基向突變,讓它存活了下來,新的生命力為它帶來了股票市場與大英帝國,中國與伊斯蘭世界因為沒有它而落後西方。當公司的力量迅速崛起,成為資本市場進化的主力,老羅斯福說它是應受到監管的現代文明必備工具。在市場繁榮與蕭條潮起潮落的週期裏,洛克斐勒說它是大自然與上帝的法則運作的結果,隨著商業無疆界在全球尋求最低廉的成本,最無限的市場的生命出口時,反全球化人士在街上抗議它是跨國毒藥,當營業額和收益日益膨脹大到足以和國家的GDP平起平坐,杜拉克說它是第一個能在中央政府之外建立權力中心的機構,它是沒有靈魂的永生組織,卻被要求負起社會責任,它改善了市井小民的生活水準,汽車不再是有錢人的享受。公司在人類歷史上經過多次突變,正面與負面的角色定位在不同的學說、主義和意識形態下一再挑起論戰,不管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政府對它是又愛又恨,又想收編又默許它在體制外執行政府做不到的混沌區塊。這種曖昧給了公司絕處逢生的容身機會,也讓它練就了無限延展的適應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公司』是人們商業意識的延伸,在人類欲望的主導下,以利潤極大化為前提,成了可大可小、伸縮自如的變形金剛。如果沒有人類意識的主導,『公司』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空殼子,但是在人類賦予它『法人』的生命力後,公司的延展程度可以超乎人類的想像。俗話說:賠本的生意沒人做,殺人的生意有人做。這也一言道盡了『公司』存在的本質,營運成本極小化,股東利益極大化,是每一個公司誕生伊始被賦予的使命。為了完成這個使命,公司幻化成三頭六臂,滲透進每一個可能存在利潤的空間。不論好壞,「公司」是歷史上最重要的觸媒轉化劑。它是一部強力發動機,深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舉凡金錢、貨物、人類和文化無一不被捲入,經過重新組合,再吐出來,沒有它,人類的歷史將會徹底改寫! 而未來的世紀,公司又會以什麼嶄新突變種存在,也不是現在人類有限的物質意識可以描繪出來的。
現今全球的經濟,是由無數公司以不同的擴張與收縮形態所構成,各自的形態有各自的頻率,頻率的調節也千變萬化,共同交織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經濟體系。各種頻率層次、各種頻率的變化與組合,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觀念,對於其他存在體之間該如何互動,也有不同的看法。當許多存在體一起振動時,便產生了能量。
很多不凡的人事物,其實是我們共同創造的。
所以如果我們要問:公司!公司!什麼才是你真正的樣貌?套上金剛經所說的,我們略為修改一下:我們說公司,即非公司,是名公司。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公司能量的順流,公司的演化在一次又一次的衝突和妥協當中,為人類文明取得長足的進步。
公司的力量心得報告 暨大 EMBA 吳文華 學號100218508
回覆刪除在人類早期的文明中如中國,古羅馬時代就有類似的組織出現,在中國稱之為商幫,在西方稱之為商盟,而現之公司的出現造就了人類文明的現代化,經過一代代的演化,公司已經跨越了血縁,地縁,人種,國家,集結了眾人的力量.對全人類的影響已經是無時無刻的影響所有的人,現今公司的力量已經廣泛的滲透到人類的生活,不管是食衣住行育樂,都有其存在.
只是當公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以上,或者是擁有絶對資源時,公司會因不同執權人而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出現,現今常常出現的血汗工廠這個名詞剛好來形容現今勞資雙方的衝突,在公司一昧的追求降低成本,開源節流,追求利潤極大化的過程,若一味的只追求私益而缺少了公益的思考,這樣的公司是否能夠的永續經營下去,這是值得去思考的,
就以2008年的金融危機,貪婪的企業藉著在資本市埸上取得大量的資金,及高倍數的財務桿杆操作的投機行為,將風險轉嫁到一般投資大眾,這樣的行為就造成了金融危機,在當時已足以撼動整個人類文明.
在資訊經濟發逹的時代裏人類利用智力及財力將人類的發展如幾何級數般的增長,在資金,技術和市埸上公司成為其中的媒介,在今知識創新的時代裏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模式,如Apple的i-phone,i-pad造成了人類的生活習慣和以往有著大大的改變,又如facebook拉近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也讓公司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科技帶給人們方便,但也相對剥奪了人類其他的思考能力,
管理科學對公司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但是公司歸納來說還是人的組織,一個公司除了組織制度管理之外還是需要公司文化來凝聚人心,如果没有了文化,那就只是賺錢的機器,就像是行屍走肉的人只有軀體没有靈魂,這對人類文明是没有幫助的,這也是現今的公司要去追求的.
1858年英國的大笨鐘落成,建立了標準時的概念,然而真正統一各地方標準時的不是國家,而是1883年鐵路興起後,鐵路公司為了統一各地的火車時間表,進而統一了標準時 ,國家做不到的事情,公司做到了,這就是公司的力量。
回覆刪除公司是一種組織,一種制度,一種文化,一種生存方式,一種生活方式,在不同國家呈現出不同面貌,引領出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公司提供貨物與服務,也提供了全世界81%的工作機會,與90%的經濟活動。公司也可以讓讓藝術品待價而估,把最高貴的精神享受,換算成具體的數字,這也是公司的力量。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公司過於巨大時會造成市場的壟斷,破壞了平等參與與競爭的機會,變成自由經濟的障礙。當洛克斐勒成為石油大王,提供低廉油品時,相對地也剥奪了許多人公平競爭進入市場的機會。於是美國頒布了「反托拉斯法」,為的是建立起自由與平等的市場競爭機會。從此公司的力量受到了法令的限制,不能無限上綱。
公司與國家不同,公司是為了創造股東的最大利益;國家是為了保護全民的所有利益。公司貪婪的本性會與倫理道德相衝突,製造的商品並非都是好的、有益的,例如:菸草公司,產品雖然有害健康,但因其有利可圖,所以就大量製造;而國家則相反,要負責約束這些公司,制定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公正的相關法律。公司是有效率的、具創新思惟的,很多的創造發明都由公司主導發現,因此公司的力量不容小覷,甚至富可敵國,大到可以將國家買下來。因此一個沒有企業家的國家是貧弱的;一個不能誕生偉大企業家的時代,是缺乏創造力的,任何忽視市場力量,不能發揮公司組織優勢的國家或社會都將逐漸凋零;藉由公司推動市場經濟的生產力,解放個人的創造力,國家才能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
公司能帶來財富,也能帶來災難,在無數次為維護各自權益而發生的激烈衝突後,8小時工作制終於成為公司從被迫到主動的一個選擇,在經歷了剝奪、欺詐、壟斷的原始成長方式後,從5美元開始,公司學著理解和修訂追逐利潤的新法則。伴隨著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公司的管理愈來愈重要,管理才能產生效率;管理才能產生利潤,管理是組織的必修學問。在此思惟下,傳統的合夥人或家族公司,將所有權與經營權綁在一起,不利優秀的人才引進,轉變為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引進專業經理人制度,為管理好日漸龐大的組織奠下基礎。
公司的力量最後一集:「公司不該是權力的工具,而應該是普通人展示智慧、匯聚能量的舞台;公司不該是金錢的奴隸,而應是帶動社會創新和進步的動能;公司不該是冰冷的機器,而應是以人為本的倡導者和受益者。好的公司帶來自由、公平的競爭,創造豐富而廉價的產品。好的政府保護自由、公平的競爭,用法治劃定利益的邊界。而不論公司還是政府,任何一個組織的目的,如果不是為了讓人們獲得真正的幸福,那它就無法獲得誠心的尊重,無法獲得長久的生命。」
所幸目前企業除了追求股東利益外,也兼負起了社會責任,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注重弱勢團體關懷及節能減碳的環保議題,透過力行企業社會責任,讓企業與社會大眾都有正向的互動循環關係,企業與品牌的價值得以彰顯。
緃上所述,公司的力量大到某些程度時會帶來災難,例如:經濟大蕭條、大罷工….等,但此時會有國家的力量制定法令加以約束。反觀國家的力量大到無法限制時,也會帶來災難,但會由誰來約束呢?人民只能束手無策嗎?另外,國家的力量還是大於公司的力量,當石油大王太過巨大時,國家強迫其拆分成幾個小公司,就是國家力量發揮的象徵。國家的力量如此巨大,影響非常深遠及廣泛,不可不慎。最近政府提出的證所稅打趴了股票市場,油電雙漲帶動了物價上漲,遇到阻力時就退縮不前,在在顯示出政策制定的粗糙經不起檢驗,忽視了國家力量的強大及全面,那就再也回不去了。
其次,公司的效率及創新是國家比不上的,所以國家與公司應各司本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由國家制定好的發展策略扶植公司的創新,二者相輔相成,共創幸福之最。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