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20150316 <新日微信>規模和範疇之間


每年三月初,中國大陸的兩會都是當年度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重頭戲。創新創業不僅在台灣發燒,在中國大陸今年的兩會中也意外地成為熱門話題,「創客」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創業」總共出現了13次。在以國企為主體的大陸產業結構中,創業成為工作重點,真是在新常態中再添一筆傳奇。在經濟新常態中,搭上群眾創新與創業的浪潮,創客(Maker)這個在市場經濟中尚未取得共識的創新捷徑,居然在大陸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佔據如此顯赫的地位,令人有一窩蜂盲目追求之錯愕。在能見度不高的經濟前景中,大家似乎都在俯伏前進中找路,未經驗證的假設固然動人,最終還得要在市場上見真章。

上個世紀的主流思潮在規模經濟中追求經驗曲線的時間差與量產下的成本優勢,但伴隨著全球財貨的供需逆轉、消費資訊的透通與製造技術的進步,單純大量生產的模式逐漸式微,而這兩年開始盛行的積層製造(或俗稱3D列印)更是受到許多關注,對於積層製造的前景固然有兩極的看法,但製造模式的解構已衝擊現有的價值鏈,經濟部也逐漸推出各種轉型的政策因應,希望國內廠商能衝上這一波全球產業的浪頭。創新固然在全球各國都喊得震天價響,但放眼望去,可能只有美國享受創新豐美的果實,運用各種極大化的工具一方面解決當前的問題、另一方面開創新的可能。各國體制不同,如何仿效國際經驗、尋找台灣在規模和範疇的平衡,還有待努力!


規模經濟和範疇經濟似乎位居光譜的兩端,但追求範疇經濟的差異化與多元化之際,不可否認的繆思是忽略了規模經濟在競爭力上的絕對地位。台灣過去二十多年運用中大陸實現了產業的經濟規模,卻也在習慣運用成本競爭的慣性中,錯失了建構世界級競爭力的升級轉型。中小企業難以取得規模優勢,所以要追求差異化的路途也顯得坎坷;沒有成本優勢的差異化策略恐怕在新常態或新平庸的市場中是難以奏效的。舊常態中的邏輯在新常態中不應被棄之如敝屣,而是如何發揮更高的智慧,將新舊邏輯融為一體,追求更高的可能。規模和範疇的優勢如何兼得?風起雲湧的科技與商業模式創新同步帶來機會與威脅!但,我們了解那些脈動嗎?我們準備好應戰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