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過有限的商業模式創新中最完整的架構當屬前正紅的Osterwalder Canvas (俗稱九宮格),最近也在中心的部落格上現身。這個架構已在似懂非懂中聊備一格地被運用,彷彿當年的SWOT策略迷思[1],誤以為只要把一些資訊填進這些格子中,廠商就會找到突破營運困境的良方;殊不知這些分析只是行動方案的起點、而非終點,更大的迷思是這些主觀的認定能否經得起客觀的市場檢驗!對我而言,九宮格分為四個版塊:價值主張、價值網絡、價值檢驗與價值命脈,本週先論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
價值主張就是筆直竪立在架構正中的核心,我問過很多老闆,絕大多數的廠商都難以論述其價值主張,尤其是一個獨特、可持續的價值主張。位處全球製造網絡中的一個關鍵位置上,台灣廠商的努力多數投資爭取訂單和滿足規格,難謂行銷或策略!要獨特,台灣年輕人充滿了創意;但要達到經濟規模,這些創意還有一段路要走;更難的是,如何保有好不容易開創出來的市場、面對競爭時仍能持續成長。在資訊透通的全球經濟中,任何好的創意都在短時間中被報導、被擴散、被模仿,創新的生命週期有如流星劃過天際、極其短暫,價值的保鮮期也越來越短。多數的價值主張不過是空話、瞎話、或頻率不對的莒光教育。
在這個生產與消費雙循環逐漸密合的時代中,共創淪為另一個有論述、沒作法的理念。上週五,中衛菁英學院的綜效講堂邀請意藍科技楊立偉總經理來分享社會聆聽(Social Listening),以巨量資料分析的方法,快速銜接需求研究與價值主張的規劃循環,現場參與的同仁們都非常興奮有工具可以跨越政策現行由上而下的障礙,躍躍欲試。有了巨量資料分析,未解決的是從價值(產品)規劃到消費體驗的驗證循環。實現價值的載具(無論是產品或服務)若上市遲緩,終究經不起十倍速的快轉離心力,如被脫掉的水分被市場排掉。
對尋求升級轉型的台灣廠商而言,嚴苛的挑戰除了如何運用現代化的網路科技形塑與強化價值,也在於宛若流星劃過天空的繽紛中,成為耀眼(Eye-catching)的那顆星。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裡,價值主張是架構商業模式的關鍵!價值主張講得清楚,才有機會進到其它三個區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