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專業在創新,過去較偏廢財務金融的關照,但宋鴻兵一系列蒙太奇的「貨幣戰爭」呼應金融海嘯後的全球貨幣政策,牽動著金融與產經政策,促使我重新架構思考架構,在商業模式帆布(Business Model Canvas,以下簡稱BMC)下方的兩格,我稱之為價值命脈,乍聽之下有點拜金,但俗話說得好:「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金流一如血液的流動,一旦血氣不順,通體恐怕不舒服,更大的問題是健康亮紅燈;廠商的金流若不順,經營也亮起紅燈。
營收水流(Revenue Stream, 簡稱RS)是舊思維的終極目標,在那個供不應求的年代,廠商追求經濟規模,只要能生產製造德籍,販售應該不成問題,因此直至一九八〇年,策略思維的主軸仍是垂直整合、策略研究的王道是交易成本理論,只要透過垂直整合有效去除交易成本,營收成長就是勝利組的符號。但伴隨生產力提升、全球製造網絡的佈局與資訊化造成的個人化趨勢,供過於求的反轉造成議價能力由賣方轉向買方,市場規律的轉變造成目標的調整:追求獲利。
在BMC中並沒有一格可填入獲利,但這本書的中文書名被譯為「獲利年代」,顯示譯者與出版社充分掌握了本書的精髓:價值追求的目標是獲利。在BMC右下角是台灣廠商最熟悉的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 簡稱CS),左下格(RS)減去右下格(CS)就是隱含在這個架構中未畫出來、卻是整個商業模式的根基,也是價值的命脈,因為廠商若沒有獲利,哪來的員工加薪?哪來的創新投資以支撐下一個循環的價值主張?遑論企業社會責任這些訴諸道德層次的投資?黑、假、摻這些不良行徑也就不足為奇了!只有兩個方法提升獲利:要不,營收增幅大於成本上揚幅度;要不,成本下降幅度大於目前企業營收不確定的困擾。但全球多年急行軍的成本策略,再往下降的成本空間是有限的,而面對當前如火樹銀花般綻放的創新,廠商首要之務在於有效引導精彩的點子進入市場,拉大獲利空間,然後投入下一循環的創新。
營收、成本與獲利三者連動關係錯綜複雜,以任何一個角度為主軸都會發展出不同商業模式。但,若沒有穩固的根基,BMC架構上方七格再精彩,都難以撐起一片大業;若以結果論,持續穩固獲利根基反映了上方七格的卓越績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