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20150510<新日微信>規模與範疇之九:殊途同歸


上週聊的建造根基,從BMC下方的兩格金流切入。簡化的說法是,營收水流(Revenue Stream,簡稱RS)為流入、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 簡稱CS)為流出,二者相減即為廠商獲利,這是廠商層面的分析。我在帶研究生時,常常發現觀念不清楚的學生混淆不同層次上的分析,結果是越分析越混亂。從最小的分析單位逐階而上分別是個人(工業心理)、團隊、部門、廠商(這三個層次往往被歸為組織理論)、產業與經濟,若將BMC應用於產業分析,會觀察到截然不同的風貌,今天讓我們來比較兩岸的產業軌跡。

台灣自二戰之後逐步展開工業化的發展,雖歷經一九七〇年代的全球動盪,所幸搭上全球化與資訊化的列車,局部的產業登上國際舞台。可惜的是,從謝東閔先生在當時環境下鼓吹的「家庭即工廠」,種下後續根深蒂固的代工思維,台商的全球化腳步依循的是成本下降的軌跡,卻在價值創新上的成就並未反映在與品牌商的分潤比例上。甚至台商扮演價格殺手,台商上手之時幾乎就是消費者滄海一聲笑、但員工與股東獨憔悴的開始。CS不斷往下走、持續地往下走,這個路徑其實也走不長久,假、偽、摻、黑就是消費者一昧追求廉價所交換的劣質下場。
中國大陸沿海城市在開放改革後接收了台商的國際佈局,以其低廉的要素價格、築巢引鳳賺得了工業化後的第一桶金,井噴式的經濟發展就一路推升東亞與全球經濟。台商真是了不起,在神州大陸上馳騁、複製了一個約略等同於台灣GDP的產值。RS上去了、CS下去了,詭異的是P到哪裡去了?獲利若未轉進下一循環的價值創造,等到政府推出騰籠換鳥、轉型升級紅頭文件時,下墜的力度已不是政府棉薄的財政挹注所能拉抬的。胡錦濤總書記倡議的「自主創新」也沒有太具體的成效,中國大陸的基礎科研和商業營運仍不若工業國家的產業銜接得那麼順暢。這些挑戰在金融海嘯後的全球產經結構巨變,更顯得兩岸在產業發展上的窘境是如此相似。

更大的問題來了,動輒兩位數的中國經濟增速已正式進入中度成長的新常態,RS上不去了,將進一步加大CS的壓力,才能賺取足夠的P。過去十多年的獲利找不到好的投資標的所釋放出來的熱錢到處流竄,未顯著地分給員工和股東,在世界各國加深了分配正義與世代剝奪的矛盾。資本主義下的仇富與反商,在接下來的二十一世紀中將會以新的形貌出現,進一步挑戰既有的社會與經濟穩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