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20150517<新日微信>規模與範疇之十:中間中堅


台灣這幾年從哈韓轉向到哈德!從教育到產業,台灣對歐洲的大哥大多了一份憧憬。台灣在教育、產業與社會各個面向上對美國的情有獨鍾,有點罷黜百家的偏見。金融海嘯後,創新的量化寬鬆有效地拉抬美國經濟,受柏南奇啟發的安倍經濟學最近也造成日本汽車與工具機產業的競爭力有轉機,而歐洲也起而行地延續這場貨幣戰爭。但不可否認的,量化寬鬆帶來原物料價格上揚,新興市場的資產泡沫化,尤其熱錢在全球流竄,引發匯率的震盪,這種以鄰為壑的貨幣金融賽局是利弊互見的,實體經濟的標竿德國模式終於進入台灣的政策雷達幕中,那些長年深耕的隱形冠軍對產業的貢獻也終於獲得肯定!

這幾年,本中心承辦的「中堅企業」就是德國經管理念受到高度關注的範例。分工中的全球製造網絡(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如變形蟲般不斷進行重組,價值創造的興衰在台灣廠商的變遷中也歷歷在目。過去台灣產業一度滿面春風的硬體製造早已坐在薄經濟的冷板凳上,而台灣的蘋果概念股與特斯拉概念股卻又是這些高附加價值產品與品牌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成為厚經濟的先發球員。中堅企業概念的及時登場,讓台灣產業的獨特地位不會在價值鏈重組過程中如敝屣被全球製造網絡所遺棄,但台灣的工業結構畢竟不如德國與日本,台灣這些年來評選出的中堅企業能否繼續於馳騁於國際競技場上,仍待透過異業整合、深化優勢的複雜度,才不易從價值鏈上被取代。

產業態勢呈現大者恆大,規模小的廠商只能以創新、彈性與速度立於不敗之地。體系的思維也得與時俱進,中心與衛星的關係在全球製造網絡與開放式創新的時代出現微妙、但劇烈的變化:中心不必然是大廠,只要掌握流量,網絡中每個節點都有可能成為中心。流量有別於存量,新時代中能掌握金流、人流、或資料流的廠商,都有可能在綿密的合作網絡中主導商業模式而成為中心。中堅企業的關鍵是競爭者無法跨越的技術門檻,令人憂心的是台灣已經塌陷的技職教育如何支撐中堅企業?欠缺技術優勢的廠商恐怕只能淪為全球製造網絡中間的企業!重建的台灣技職教育若緩不濟急,國際化就勢在必行:一方面開放國際人才、一方面進行海外投資。當歐洲央行開始印鈔票時,似乎也是台灣廠商積極加重佈局歐洲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