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20151025<新日微信>規模與範疇之三十三:創新與創實


過去一週的國內產經大事應屬行政院生產力4.0的正式啟動,以及前一天工總許勝雄理事長在白皮書的五缺之外再加缺德,這些年來台灣的失落在台灣人民心中隱隱作痛。對比國際大事,可用一個流傳網路上的段子來總結:伊麗莎白女王要聽英國首相關於習近平訪問的彙報,於是卡麥隆晉見女王:「老佛爺,洋人要來給我們修鐵路了。」一百年來,東、西方老佛爺異位,華人修鐵路的辛酸從美洲飄洋過海到歐洲成為國力的展現與國際情勢博弈的籌碼。世局總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限制中,總因創新而經過柳暗花明的蹊徑找到又一村的開闊!創新驅動的經濟在這幾年喊得震天價響,創新實踐的典範往往也以豐厚的報酬成為各方追逐的焦點。

創新的觀點只是社會進步的起點,創新的實踐才能為經濟發展帶來動能;如同策略管理一般,只有規劃力卻無執行力,任何看似周延的計畫都無從驗證到底是規劃出了問題、或是執行出了問題。蓬勃的創新與互為因果的短生命週期,彼此催促著對舊典範的淘汰。在一個滿溢著創新的世界中,對創新風險抱有疑慮的聲音,近年來也被創新驅動經濟的聲浪所掩蓋,在一個創新尚未穿透POC, POSPOB之際,噤若寒蟬地看著創新的潮起潮落。新益求新究竟是過動症犯病,或為了掩蓋前一個創新的不可行,抑或主客觀條件變動下不得已的權變,只有當事人的起心動念能加以說明。在台灣一窩風(瘋)地追逐創新的時代,不能戳的秘密是到底創新的效益為何?更難的問題是,如何讓創新顯現其效益?


相較於新益求新的精益求精,在這年頭彷彿過氣的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不再被視為競爭利器。因為人潮與錢潮都匯聚到創業與創客的場子裡去了,漸進式創新在激進式創新(Radical Innovation)的步步進逼中,淪為人跡罕至的創新路徑。但,創業與創客熱潮只是創新稜鏡反射的七彩繽紛中少數的面向:比較受到媒體與風險資本家寵愛的那些面向。實業家關注的不僅是創業與創客的那些一窩瘋,而是如何引導這些激進創新的能量與流量,改變航道進入能夠具規模實現的漸進創新中,藉現金流量在低風險階段,挹注規模經濟中那些傳統商業智慧所關注的焦點,而不是充斥著本夢比的矽谷式Pitch Vocabularies。真正的商場贏家不追逐時尚,但藉由時尚之優默默地調整體質之劣,在創新與創實之間走出永續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