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時間的競爭優勢
時間是奇妙的!一方面,它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無論年長者或年輕人、男人或女人,我們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時;另一方面,一個人如何運用在數量面平等的時間,卻決定了質量面的產出高下!時間,這個微妙的因素,對經營管理而言,往往也是難以捉摸拿捏的:工業工程專家針對時間的掌握高於其他領域,財務專家對訊息掌握與揭露的時間差也極為敏感,因為那些都是獲利的關鍵,然而將時間作為一個經營策略的KPI,卻不是那麼容易對應或落實。
已下檔的電影「薩利機長」是最近筆者常用來講解虛實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的教材內容,該片根據2009年真人真事改編,劇情描述全美航空薩利機長駕駛的1549號班機在剛起飛、爬升過程中,意外地遭到鳥擊而使得飛機的兩具引擎皆熄火、失去動力,迫使薩利必須在208秒的時間中做出影響155人性命的抉擇,最後班機迫降在介於曼哈頓和長島之間的哈德遜河面,機上的全數人員生還,此事件被稱為「哈德遜奇蹟」。薩利機長拯救了大家,一時之間成為英雄人物,但調查單位卻質疑薩利機長未依地面塔台的指揮與依循標準作業流程進行迫降。
塔台位居虛位(Cyber)、機長坐在實位(Physical)駕駛艙中,在鳥擊的當下起算,電腦展開與人腦競爭,在有限的資源(機長的經驗加上時間,之於事後計算從鳥擊到安全降落的208秒)中如何達成目標(盡可能降低傷亡),電腦結合歷史資料,透過大量飛航模擬預應式地配合機長決策,甚至進行附近LaGuardia與Newark兩座機場的地面與空中交通管制,盡量降低安全降落的風險。薩利機長之所以從英雄差一點淪為狗熊,就是飛安會認為他拿155條人命當成本,為一展其英雄之姿。最後,電腦模擬證明在扣除人性糾結的關鍵35秒中,爭取到電腦所計算不出來的正確決策。在CPS所許我們的D2D (Data to Decision)未來製造中,薩利機長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208秒的電腦計算,扣除人腦計算的35秒,加上薩利機長數十年的飛航經驗,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時間在決策中的影響,真是微妙!而精實生產模式所強調的是帶著人字部的自動化(自働化),也凸顯了自動化所難以抹滅的人性因素。
GE董事長兼執行長伊梅特(Jeff Immelt)在「後威爾許」(Jack Welch)時代,以數位策略捲起另一代的奇異傳奇,近來的策略圍繞在工業互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和零停機(Zero Down Time, ZDT)兩大主軸上。Internet發展了二十年,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中國大陸李克強總理援引騰訊馬化騰天外神來一筆的互聯網+,將之定為國策,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網路創業,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工業互聯網的契機次第展開。另一方面,「零停機」這一理念基本是有如Jack Welch的代表作「六個標準差」,屬於願景的楬櫫,而後有待持續不斷地投入,才能將一個乍聽之下似乎不可能的目標轉化為真實的競爭力。如果,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廠商在品質上邁向九個標準差的境界,對那些駐足在六個標準差以下的競爭者而言,追不上的競爭,只能徒呼負負。如今在伊梅特的想像中,誰說將當機時間一步、一步地降低,不會是一個即將實現的卓越策略?
智慧製造在台灣還在探索與整合各種技術的應用可能階段,倘若忽略了廠商的底線:獲利,任何計劃的執行恐怕距離離廠商的感受依然遙遠,很簡單的經營動機就是將本求利,對於台灣本小利微的業者尤其重要。以製造與硬體為主體的台灣廠商,可能短期間仍難快速轉向智慧製造,但基於各種理由,時間面的競爭壓力已經不站在台灣廠商這邊了。零停機,不僅凸顯了在既有生產線中的成本優勢,也象徵著未來客制化時代逼近的此刻,廠商面對少樣多量的需求,能否以更有競爭力的模式完成台灣最引以為傲的製造優勢。若ZDT是願景,最短停機時間(Least Down Time, LDT)在這個階段可能只是作業、營運面的指標,但為了迎戰大量客製化的時代競爭,LDT很快就會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其中包括各種設計、製造、物流模式的改變,時間的策略運用不僅在衡量與競爭者之間的差距,也在於衡量停機時間與競爭者停機時間之間的差距。
小小的差距,大大的成本消耗;小小的差距,大大的流程變革;小小的差距,大大的策略調整;小小的差距,大大的勝負區別。魔鬼,真的藏在細節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