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賤不能移
最近三項調查,都直指人才問題是台灣產業發展的最大隱憂。一例一休導致的亂象截至目前為止可能只見冰山一角、綜合貿易競爭力下滑與人才的困窘互為因果、以及2016年受僱者實質總薪資降0.77%,在在顯示台灣若不重振產業經濟,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只會加速整體經濟向下沈淪!
一例一休上路引起企業強力反彈,根據1111人力銀行最近的調查顯示,有55%製造業受一例一休影響,衝擊最大的在於「加班費大增」、「增聘人力成本增加」、與「員工排班困難」這三項,一例一休導致平均增加9.1%的人事成本。人事成本上揚的壓力,在服務業的壓力恐怕更大,一位從事餐飲業的學生告訴我,人事成本上揚約20%。一例一休上路不僅引起企業反彈,連勞方也出現無所適從現象。由於雇主不願承擔加班成本或被開罰的風險,勞工不但沒有享受到政府勞動政策的美意,反而深受無班可加的缺口所造成實質所得下降之害。勞資雙輸的政策,不僅是政府未能了解複雜性的粗糙改革,也是企業主重新思考投資佈局的轉戾點,投資環境的惡化恐怕不僅盼不到鮭魚返鄉,還把就業機會輸出,導致企業主不能在家鄉付出之痛。
其次,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於本月21日發佈的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在全球「綜合貿易競爭力」的排名中,不只是從去年的第15名滑落至第16名,而且是連續4年排名倒退。跨境電商這些年的快速發展,徹底顛覆了傳統國際貿易的規律,傳統國貿的獲利來源主要是資訊不對稱,在商品資訊日趨透明的挑戰下優勢不再。而第三方的服務平台將諸多貿易要素(諸如物流、金流等)外部化,造成了國際貿易的結構丕變,台灣在電商基礎建設的相對落後,加速基層國貿人才的淘汰與高階國貿人才的外流。而過去台灣依賴對中國大陸的中間財貨出口,不論由於中國大陸進口替代的效應浮現,或是兩岸自去年520後的急凍,都構成台灣貿易競爭力的下滑,也導致新興具創造力的人才流失,對台灣發展相關領域更現雪上加霜。
最後一項統計是行政院主計總處於本月24日發布去年平均薪資,由於薪資增幅追不上物價漲幅,2016年受僱者實質總薪資降0.77%,衡量購買力的每月「實質總薪資」46,422元,不及2000年水準。實質總薪資倒退16年的窘境係主、客觀因素聯手夾擊所致:台灣的升級轉型不彰強化了出走的動機,加速了具有競爭力的人才逐鹿全球。外部的因素則是各國在追求經濟成長的過程中,都致力從過往的追求效率(Efficiency-seeking)或追求市場(Market-seeking),轉向追求人才(Talent-seeking)發展,因此,國際移動力遂於高等教育與產業競爭中均佔據關鍵地位。盡信統計數據往往產生盲點,2016年「平均」倒退嚕固然值得憂心,但平均背後未凸顯日益拉開的貧富差距,更是社會發展一觸即發的地雷。
值此資訊擴散快速的時代,新興工業化國家重組資源進行模式創新,採跳躍式的追趕過程中,提供高階服務諮詢的人才遊走於各地的發展機會,具國際移動力者的境內、外所得之高,並未反映在台灣倒退嚕的實質總薪資統計中,卻凸顯了台灣楚材晉用的問題。基層勞動力方面,東南亞的經濟看好,各國就業市場看漲將壓縮來台移工的供給,多年來產業雇用外勞不斷增加的趨勢即將逆轉,提升廠商自動化的正當性與急迫性,但自動化造成更大的勞力結構調整又有誰來善後?台灣低進的趨勢雖趨緩、但高出的趨勢銳不可擋,如何能因應轉型的人才供給?未能順利升級轉型的產業停留在勞力密集(尤其是技術層次不高的低階)即將面臨淘汰,日益惡化的人口老化所引發的照護類內需產業看似蓬勃發展,但薪資所得沒有競爭力仍是重大的經濟與社會挑戰。
高階人才遊走四方、基層人力動彈不得,加大了薪資鴻溝與社會中流竄的積怨。孟子滕文公下「貧賤不能移」最近有了新解:貧窮與卑賤者不具備國際移動能力,Kuso的背後隱忍了多少辛酸淚!轉型人才的缺口有待具競爭力的經商環境吸引以補足,才能讓那些出身台灣、卻有如「失根的蘭花」般的流失人才貢獻這塊土地,也才能吸引國際人才來台做出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