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新日微信20170409

莫蹉跎 白了平台頭

Apple Pay於三月二十九日正式上路,金管會李瑞倉主委的官方數據引發2017年清明節後的最大議論狂潮,Apple Pay兩天(2930日)綁信用卡數達41.5萬張,兩天成果即超越「台灣Pay」七個月來綁卡3.3萬張達十二倍之多,不僅再度展現蘋果品牌的威力與果粉的忠誠度,也引發了台灣零售市場中未來金流與支付的發展疑慮。

台灣的規模劣勢,在平台經濟日漸發酵的當下,已面對日漸嚴苛的挑戰。蘋果支付只是諸多電子支付的一個案例,撇開政治可能不正確的支付寶與微信支付,排隊等在後面等著進入台灣支付產業的還有Google PayLine Pay,國際重兵壓境,在網路中的安裝率(Installation Base)和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兩大必殺因素的衝擊下,講究的是「規模」,小平台或小生態不是沒入大平台或大生態,就是直接灰飛煙滅。

從台北捷運出發的悠遊卡,應該是台灣本土最成熟的小額支付系統,許多民眾從交通支付逐漸擴及生活的其他支付領域。綁定信用卡的自動撥款,也為我個人的高鐵生涯帶來許多便利體驗(直接刷悠遊卡搭自由座)。悠遊卡將推出能支援 iOS Android 兩種系統行動支付,都在時間的壓力下預計於今年上半年問世,但能力挽狂瀾的程度令人捏把冷汗。殘酷的現實在於規模競爭中的「平台焦慮」,在全球瘋AI的當下,從過去的品牌為王、通路為王,發展到現在的數據為王,強勢生態圈都在主導數據流,因為數據流所衍生的加值應用,包括分析與營運模式的創新都在不久的未來代表廣告業務、管理決策與現金流的過場。

支付平台吸引了各路人馬的彙集,在金流的路口中,連接了從電子商務轉過來的支付寶(阿里巴巴與Amazon Pay)、從社群網絡轉過來的騰訊支付與Line Pay,從智慧裝置拐個彎繞過來的Apple,台灣人在這個如虎口的馬路交叉點上,左顧右盼就是看不到一個自主創新的平台。雖在愛國情操的驅動下,希望拱個屬於自己的平台上來一較長短,但礙於個人效用函數的最大化,還是屈從在國際支付平台的強權下,將在支付領域也淪為被統治的一群。二十一世紀的大多數人或許如朱雲漢院士所言,在第三波民主的政治和軍事上展現了解放的豪氣,但日漸遭到質疑的經濟全球化,經濟(金融)殖民卻令人日益窒息。

目前Apple Pay在台灣仍只支援首波 7 家我國銀行的信用卡,而且並非支援7家國銀的每一張信用卡,欲搭首班列車的消費者必須向發卡銀行確認綁卡細節,其中所透露出的談判優、劣勢不言可喻。過去一週,曾聞推動相關工作的政府長官對於目前生態系中的枝枝節節上不到位的敘述,但瑕不掩瑜,因為就服務業的開放特性而言,從觀念驗證(POC)、系統驗證(POS)、至於系統不斷精進達獲利的商業驗證(POB),完美的服務仍有許多挑戰橫亙在目前的營運路途,白話文意為從想到、到做到、再到賺到,三到的路途仍有未竟爭功。但這個時間差,是否留給台灣自主平台迎頭趕上的時空條件,恐不容樂觀以對。

Apple Pay在台目前支援VISAMasterCard,並不支援JCB 卡或金融卡,證據顯示,平台營運者握有幾乎談判的所有優勢。使用安卓的消費者雖有不同選項,但令人憂心的事,首波支援綁定Apple Pay的國銀只是過路財神,重點並非接下來有那些新卡或新國銀能擠進蘋果支付的榜單,而是如何轉化所掌握數據流過系統的部分資料,與前述做莊的金流平台業者所能勾勒相對完整的數據風貌,進行抗衡,爭取更多的談判空間。否則,在大者恆大的效益持續發酵下,金融產業的保守作風,主管機關過去難以施展得開的政策,在在都給台灣的支付產業與未來植基其上的零售產業創新,留下陰霾,如何撥雲見物?

台灣已經錯過了互聯網與移動兩波趨勢商機,在一層又一層的商模創新中,連守住國內市場都顯得左支右絀,遑論系統輸出?這一波支付產業的大競逐,絕非金融業受到影響而已,所有與植基於金融支付之上的經濟活動會不會被列強「整碗捧去」,或只留一些牙慧給台灣業者,有待相關的利害關係人盡快研擬出對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