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新日微信20170430

數位群聚下的供應鏈創價

剛落幕的漢諾威工業展(四月24-28日)以「整合的工業:創造價值」(Integrated Industry: Creating Value)為主題,展示日益成熟的服務方案,四年來全球業者從聞所未聞、懷疑困惑,到擁抱工業4.0的方向,速度有快有慢,但若在一個空洞的名詞上展開具體的探索與行動,匯聚眾智眾力的發展,不容忽視!全球重要廠商莫不關注與投入工業4.0的趨勢下,一個抽象的概念就不再只是夢想、而是築夢踏實的藍圖,在隱約微弱的日出晨曦中逐漸化約為旭日東昇的光輝,這是理念與信念的偉大之處。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曾說:「貧窮者最大的悲劇在於他們缺乏渴望」(The real tragedy of the poor is the poverty of their aspirations.),成功進行變革者,一定擁抱變革、詳加探究、大膽測試,才不致在一波波的變革中陷入內在信念與外在成就的貧窮者。

主標「整合的工業」是手段,副標「創造價值」才是目的,整合各項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要創造價值,包括地球永續發展的價值、能(資)源的價值、消費者的價值、企業的價值、勞工的價值。因此,在今年漢諾威工業展中,展示的技術已不再停留在技術的精湛程度上,而將技術所創造的價值凸顯出來,也讓觀望者難以推辭。超過五百項具有突破性進展的解決方案,將製造資源「整合」起來創造價值,這樣的展會令人心驚膽顫。整合能源、智慧材料與塗裝、預測保養、協同機器人(一個特別的英文字Cobot, Collaborative Robot)、數位雙胞胎(Digital Twins)這些關鍵字,正一層層地揭開能夠創造價值的整合工業面紗。

在技術手段的進展之外,供應商管理績效已成為這一波智慧製造應聚焦設定的關鍵指標。演化中的智慧製造競爭力,從機聯網、整線到整廠,都屬於智慧工廠的範疇,但智慧供應鏈則考驗著廠商間的數位合作。智慧製造體系以智慧化、模組化的工廠串連優勢,取決於整合的效益,從製造執行系統(MES)、工業互聯網中的時間敏銳網絡(Time-Sensitive Networking, TSN)等數據串接的實現中,智慧供應鏈的鏈結效率隱約成為致勝關鍵,這個嶄新的廠商間結構也將衝擊既存的供應鏈關係。可惜,台灣的研究單位與多數廠商仍深陷物聯網的數據擷取(包括感知層與控制層),數據整合的努力到MES這一層已現疲態,遑論在往上的商業數據聯通(包括ERP, CRMBI)。在數據為王的未來競爭中,硬體製造的主導邏輯(Dominant Logics)恐怕阻礙了多數中小企業的轉型發展。投資的方向需要精準、力度需要加大。

台灣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年度評比中,一直位居群聚發展(State of Cluster Development)的前茅,也成為台灣在其他環節大幅落後的狀況下,仍保有十二至十五名優異成績的關鍵。台灣在2007-2017這十年之間,曾有五年奪冠、2014-15第二、2010-112016-17第三,與台灣纏鬥多年的德國與義大利都是以中小企業佔多數的經濟,也都保持在前五名的領先群中。其中值得關注的群聚競爭優勢,在這幾年出現了一匹黑馬:美國在過去十年中,四度蟬聯亞軍(2007-10, 2015-16),但也曾落到十名以外的紀錄(2012-13),卻在最新的評比(2016-17)奪冠,是否代表美國在工業互聯網的整合成果,仍待時間的檢驗。毋庸置疑的是,美國近年來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蟠踞在一如中國大陸在商業互聯網的領先地位。沉寂了二十年的美國工業化若加上資訊化的優勢資源,有望使得美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以整合的王者姿態重登衛冕者寶座。若再加上川普經濟學要求供應鏈回流的各種政策(包括經濟、財稅與貨幣),極有可能使得美國再現製造的輝煌,而且是以智慧化的嶄新形式。

To Integrate? Or Not to Integrate?恐怕已經不再是一個真正的命題,現在面對台灣業者的命題應該是「如何整合」?尤其是數位化的鏈結,將徹底改變廠商之間的合作關係,台灣是否會在這一波的數位供應鏈變革中,被顛覆掉既有的群聚優勢,值得警惕!為了創造更多價值給所有利害關係人,供應鏈正結合數位化科技的應用,大步邁向新的營運模式與生態圈結構,或許台灣在許多領域中落後、內需規模又受到限制,許多創新的嘗試都被限縮,但回到亞當.史密斯的洞見,只要我們的渴望不貧乏,台灣就不會淪為貧乏的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