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新日微信20170514

排骨飯與滷肉飯

豬肉是華人的主食,排骨飯與滷肉飯在坊間平價快餐店中是少不了的餐點選項,在忙碌的工作日,排骨或滷肉便當也往往是伴隨著會議進行的果腹餐點。兩種餐的食材都是豬肉,但前者以完整的食材進行烹調(無論炸排或滷排,總是看得到、吃得到完整的肉排),而滷肉飯則在剁碎的食材中尋覓豬肉的滋味。

這是碎片化的時代,Fragmentation標記了資源的形式、成果的形式,也改變了人的思維與行動形式。「多」造成了時間的切割,多工(Multi-tasking)在時間的壓力下改變了人與時間的關係,為了搶速度,我們被迫在時間中擠出更多效率,受到電腦運算架構的啟發(從二核心、四核心到八核心)而在同一個時間區段中,同步運作幾件不同的工作,注意力分散了,創新在「跨」的過程中覓得新的空間,但整體工作效能(Effectiveness)是否同步進階,則在未定之天。由於多工,引發的多元效應,從社會的視角正以抽象理念與懸念話術造成難以融合的發展趨勢;剛過的一週,法國選出立場居中的馬克宏、韓國選出左派的文在寅,但兩位新的國家領導人都面對碎片化的社會認同,難以整合的無力感蔓延在世界各國。

最近,新台幣強勁走勢令許多出口業者大嘆吃不消,台灣畏於被歸為匯率操縱國而放手不拉尾盤,全球一體化的衝擊正在影響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空間的距離變短了,問題變複雜了,複雜的問題使得空間也碎片化了,全球化串連起來的空間進一步提升了複雜調適的難度。在線上對線下(Online to Offline, O2O)的技術串接下,加大了空間碎片化的跨度,穿越虛擬與真實的複雜治理成為這個世代最大的挑戰。而對剁碎的肉排製成有如滷肉飯的碎片化世界回不去了,越來越多的架構與控制是由軟體定義(Software-defined,簡稱SDx)的世界,一切的認識都要重新開始,當虛擬化的宰制力量日趨嚴苛,心態與實踐上如何再拼湊出排骨飯的原始食材風味,在摻雜著各種添加物與調味料中,我們試著從滷肉汁中想像原汁原味。

個人裝置與互聯網將所有的關係解構後重構,在講究連結的時代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成為穿透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起點與終點。前PC時代的一片排骨肉,歷經了個人電腦(筆電)、互聯網與智慧裝置三波的穿透,解構又重構後的滷肉汁,在陳年老滷中口味變得不再熟悉。食客若只是果腹充飢,不計較口味,或許囫圇把科技、產業與社會的變化攪和一番就咽下肚去;但掌廚的與跑堂的卻不能把滷肉飯將就著當排骨飯,隨意上桌吧!服務品質的缺口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中,要累積正評不易,而負面的口碑行銷可是瞬間摧毀多年的品牌權益。調進去的新味道(如AI、雲端、大數據等)若變不出一道新菜,恐怕就要徹底摧毀台灣這個品牌了。

對台灣這般的小型開放經濟體而言,舉國上下都知道要在世界上有一片天,唯一的途徑是聚焦、聚焦、再聚焦。無奈在雨露均霑的社會氛圍中,資源也呈現碎片化的分配模式。一位客人明明點的是一份排骨飯,但老闆準備的食材不夠,上來的卻是把一份里肌切成碎丁,做成十份滷肉飯,以低於排骨飯的價格出售滷肉飯。吃是吃了,但滋味與口感完全不同於預期。這種「點排骨飯,上滷肉飯」的上餐方式,資源不足固然是起因(這是經濟學101),更嚴重的是對資源運用的匱乏想像,主事者不瞭解(或不願面對)世局的激烈變化,以落後現實的思維架構做為資源分配的參考基準,試圖在過去的路徑圖上找到未來的出路,無異是緣木求魚。

「新」政府震天嘎響地喊了一年的五加二創新產業,在產業大老、外資企業的鼓吹下,逐漸把加號轉了四十五度,五乘二的發展策略多是新瓶舊酒,或一瓶不滿半瓶搖晃著,並未針對我國產業的真實現況進行有效的提振,除了將資源稀釋、失去焦點未來產業競爭力的投資外,創新產業的發展速度是否能超越國際的水準,考驗著我國產業能否叩合創新的脈動發展。肉排已經被剁碎,要調味就調吧~口味不再,更擔心的吃不飽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