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新日微信20170521

突破智慧製造的瓶頸

B2BB2C這類電子商務的專有術語在庶民之間都朗朗上口之際,O2O亦從商務人士日常溝通的專業術語,成為一般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新興服務模式。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此一新興電子商務模式,不斷透過線上行銷及線上購買帶動線下(非網路上的)經營和線下消費,翻新既有的商務型態。O2O商務以資訊服務的傳遞進行促銷、打折、預訂等服務方式,把線下商店的訊息推播給網際網路用戶,目的在於將線上的資訊用戶轉換為線下消費實績。若類比正夯的階段分野,O2O1.0只利用線上推廣把目標客層集中起來,帶到線下進行促銷。O2O2.0升級為服務性電商模式,如中國大陸的滴滴打車,開始提供各種與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服務。進入O2O3.0,跨領域業者開始向垂直領域整合,收割O2O商業利益。

O2O也逐漸水平地擴散到其它應用領域。就本質而言,工業4.0所推播的工業化與資訊化「二化融合」也是透過O2O的形式,將線上的大數據分析鏈結現實世界的製造、交易與消費各種活動,實現新型態的決策支援系統(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問題是目前國內推動的政策,將資源砸在線下,還浮沈於感知層與控制層,連製造執行系統(MES)的數據都紊亂難理,遑論在往上發展的企業資源規劃(ERP)層,甚至整合CRM的更高階企業資訊系統(EIS)。台灣在推動智慧製造的努力上,都看得出來未脫過去重硬輕軟的痕跡,何況忽視數據這項新時代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未來落後大數據發展的台灣製造,恐怕只能徒呼負負了。

啟動之鑰,在於數據。若無數據,何奢言大數據所產生的智慧?問題是台灣中小企業的資訊系統都是疊床架屋而來,資訊系統有沒有系統性可言都是問題!受限於有限的獲利空間,中小企業分期建置的資訊系統如何整合是一大挑戰,如今再加上工廠的製造資訊透過自動化方式擷取,更是加大欲跨越的鴻溝寬度。製造資訊與管理報表之間的整合難以由下而上地進行,但由上而下的努力又受限台灣難以掌握ERP的主控權。當務之急,對內是梳理既有的資訊系統;對外是將管理資訊系統如何有效地Append自動化的生產數據,進行數據的垂直整合。

國際大廠在重裝備不符合台灣中小企業的需求下,紛紛改弦易撤地提出雲端服務模式;國際大廠的服務模式改變之際,有望更符合中小企業的需求提供智慧製造的軟硬整合。而台灣對智慧製造提案中的大數據技術仍在規劃,加上盤旋於實體底層的解決方案似乎並無具體成效,線上數據與線下加工的瓶頸在於難以整合的各層資訊。在感知層佈建與控制層串連的投資,如何能展現在經營報表上說服決策者投資,是在現場加工決策優化之前亦必須克服的投資障礙。若經營者無法從財會報表中得到投報率的佐證,難以促成整體複雜智慧製造系統的建置,再多有關智慧的論述,都可能淪為資訊服務業者的業務障礙,也延緩了資訊採購與提升經營績效的時機。

此外,台灣產業與政策的鴻溝也比比皆是。業界需要提升智慧製造的競爭力,但政府端出「智慧機械」的政策,望文生義的政策展開,還是以硬體思維迎戰新的產業變革,最近大腕李開復戳破台灣發展「大數據」的迷思與困境,產業政策缺乏宏觀架構,也缺乏微觀執行方法。主要的政策工具,法人研發成果難以銜接至發展智慧競爭力的產業應用。有一天,得以領先的時機過了、龐大的經費用罄了,人才在現有體制中難以發揮的無力感催促著出走的腳步,台灣僅存的優勢資源在空轉中,錯失了發展良機。

欲避免智慧製造流於口號,必須具體從系統架構中產出「智慧」,以期提升競爭力。智慧何在?各系統元件的技術面似乎都已具雛形,只是相互間連接的數據付之闕如。梳理過後的數據,才能穿透在各層製造架構產生支援各層決策的智慧,企業資源規劃統整下的智慧製造系統建置,對企業而言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