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新日微信20171015

家安、業安與國安
根據彭博,家族企業佔中國2160萬家民營企業的九成;而中國大陸財經暢銷書作者吳曉波推估未來五到十年,將有三百萬個民營企業創辦人面臨交棒的挑戰,人類歷史未曾見過的傳承規模,即將衝擊著中國大陸的產業與經濟。台灣的挑戰也不遑多讓,因為在產業發展的軌跡上,時間差不大。
一九七〇年代末期,鄧小平南巡所開啟的改革開放,掀開了中國的歷史新頁、也開通了中國銜接國際的頻道。在產權的重新定位下,之前一切都屬於國家的制度開始鬆動,私有制的誘因掀起了一波波下崗、創業的浪潮,在當前國有企業鯨吞蟬時的中國經濟版圖裡,出現屬於民營企業家的難得成果正面對另一波隱約成形的海嘯襲來:傳承。將近四十年後,這些創業者已近古稀的掌門人,正面對華人獨有的傳子不傳賢的文化格局,挑戰他們的是「被接班」的下一代。
中國大陸這兩年正在研擬「繼承法」,這也是新鮮事。在那個一切都屬於國家的年代,沒有繼承的問題;財產權私有化後,財富是自己掙來的,苦惱也跟著來了,財富如何移轉?如果企業的永續經營是社會責任的一環,家族治理與公司治理之間的千絲萬縷,糾結中具有濃濃的中國特色。在那個一胎化的年代,獨生子女正面對繼承龐大家業的抉擇,許多年輕一輩選擇的業態迥異於其父執輩:改革開放初期的產業還是以民生、輕工業這類型居多,也是老一輩的擅長項目;互聯網於90後躍居產經舞台核心,中國年輕人的重心轉移至此,即便繼承父業,也會以嶄新的思維與工具傳承著古老的行業,無縫接軌的期待往往在代際差異中演化為家庭關係的僵局。
台灣的傳承挑戰相較中國大陸複雜。台灣的工業化起點雖然領先中國大陸三十年,但搭著一九八〇年代的全球化與資訊化發展,才算真正全面展開國際佈局。台灣目前的傳承挑戰在於,藉由國際化發展所擴大的公司規模者,多數正面對一代到二代的傳承、內需產業的傳承則在二到三或三到四代之間。台灣已傳承最悠久歷史的企業應屬「郭元益」,第五代傳人建偉的瘦高身影與文青氣質,正引導創立於1867的老店脫胎換骨,邁向下一個輝煌的一百五十年。正如李錦記的第四代傳人李惠中所說,在李錦記沒有守業,只有轉型、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業。無論業內或業外,「創」比「守」對於傳承的貢獻都多。
對個別企業而言,傳不下去的轉手經營,拿滿手現金換走了核心價值與無形資產,往往是創辦人心中的最痛。業,若守不住,守的是什麼?價值觀這類的無形資產是傳承的主要標的。不斷創業,創的又是什麼?有待開創的是無形資產在每個時代的獨特價值,透過產品或服務與那一代人的深度對話。守業與創業本身就是發揮創造力的包容課題,無論「守」或「創」,成敗關鍵都在乎「人」,人對了,「守」與「創」就不會淪為互斥的零和選項。根據不同的位子、不同的功能,有計劃、花時間地長期培育人才,在家族企業傳承的工作選項中,應該列為最高的優先順序。
將家族成員、所有權和經營權三個集合套疊,可區分出七個類型的族群,他們具備著七種態樣的關懷,包括(一)單純家族成員:期待關愛。(二)企業所有權人:關注分紅。(三)企業經營者:關注業績、期待專業化。(四)擁有股權的家族成員:關注分紅,期待資訊公開透明。(五)擁有企業股權且負責企業經營者:防範搭便車的家族成員搞小動作。(六)沒有股份的家族成員從事企業經營者:關注業績與聲譽。(七)家族成員擁有企業股權,且參與企業經營者:承受各方、各類壓力。發揮換位思考的同理心,妥善滿足這七類人的不同需求,規劃長期的動態人才策略,五到十年後就順勢接班,傳承不致成為難以啟齒、卻又危機環伺的公司或家族治理難題。
公司是講理的地方,家是講情的地方,若鬧到法庭見,真是世間最大的憾事!細膩的處理需要時間,需時的長短在於複雜的程度。無論如何,現在就是開始的最佳時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