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關鍵角色
近來各媒體所揭露怵目驚心的內容,非人工智慧如何淘汰人莫屬!鑿痕斑斑的衝擊彷彿述說人類將淪為次等存在,宛若「美麗新世界」的預言即將成真。英國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於1932年發表的美麗新世界一書,將故事脈絡設定在公元2540年的倫敦,描述了與當今社會迥異的「文明社會」的一系列科技,如人類試管培植、睡眠學習、與心理操控等。文學家的想像諷刺新世界雖然外表似美,但科技並沒有令社會的人民精神進步,反而讓社會文化倒退。
公元2540年(書中的福特632年,紀元的元年是從工業革命的圖騰、福特第一輛T型車上市那一年起算),那時的人類已經把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奉為神明,在這個赫胥黎發揮豐富想像的未來世界中,人類已經人性泯滅,成為在嚴密科學控制下,身分被註定,一生都是被奴役的存在。與著名大歷史學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於八十多年後的明日簡史Homo Deus-The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天下出版「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居然有異曲同工之妙。文學家與歷史學家對於文明的推測,一點都不在科學家與工程師之下!
人類的發明往往是有一好、沒兩好,科技解決了一些問題,同時也衍生了一些問題。半導體這五十年來對人類物質文明貢獻是有目共睹的,1980年代解構的運算能力,使得個人電腦、智慧裝置、到物聯網應用,一波又一波地改變了生活的樣貌。相連相通成為當前最具想像的科技承諾,卻也是最具威脅的生活應用,不解決恐懼這個科技應用的心理障礙,恐怕技術的進展也難以加速採用的疑慮。過去三十年的個人裝置進展都屬身外之物,但未來的物聯網應用將結合更多元、更深入的人身數據或生活隱私的截取,在各種便捷與智慧的生活應用背後,隱含著多少負面的威脅,值得從道德層面加以探索。
數位轉型中的科技所串聯起來的人際關係中,談人工智慧前可能要把人工信任想個透徹,否則在欠缺信任基礎的前提下,恐怕機器之間也難以合作,機聯網(M2M)在技術層面雖然可行,卻由於機器之間缺乏信任,數據難以透通的結果就是技術可行,但機聯網的想象中就功敗垂成。機器目前無法思考(若一AI專家所許諾的美麗新世界,未來機器人是會思考的),機器因而無法感覺被威脅,不會產生爾虞我詐的博弈情境。造成機器之間的數據無法聯通的理由,包括不同廠牌的控制器之間無法溝通、數據未被清洗乾淨以至於紊亂的資料庫無法發揮預期的效能、以及廠商間基於利益或安全的考量。
目前從技術層次入手解決的安全疑慮,可以克服資訊層面的挑戰,卻戰勝不了心理層面的恐懼。許多學者探討領導人的安全感對領導力的影響,這些人心裡的負面糾結(無論是不是領導人皆然)構成的Psychological Security問題,嚴重性遠遠大過網路資訊安全(Cyber
Security)。一如近來南韓在研擬向機器人課稅的想像,機器人不會繳稅,是導入機器人的企業主要繳稅給政府,由政府以社會福利的方式去補貼那些被機器人取代所造成的失業人口。因此,機器(人)之間的對話,在於控制器之間的數據聯通,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掌握數據的經營者其他的考量。
我所提出來的D2D (Data to Decision)模型,本質上是一個決策支援系統。從物理世界中藉由數位化的努力,在網路鏈結的雲端裡整合與運算,以決策的智慧從CPS的最後一哩路重返類比世界,新工業革命的成敗關鍵在於對類比訊號的真實世界所產生的實質貢獻,而不在於展現科技的強大。僅僅一味追求科技的進展,而忽略了類比世界的「以人為本」是否總體福利與效用的提升,從科技採用模型(Technology Adoption Model)的推估預測中,科技進展的速度將遭受龐大的心理阻力。
當區塊鏈技術日臻成熟,各種應用風起雲湧之際,其上架構的智慧契約(Smart Contract)能否突破機器間的信任障礙?能否更有效率地串接各類型的生產或消費活動,再推新工業革命進入新的層次。人工信任(Artificial Trust)還得要回到人的信任(Human Trust),才能將各種科技文明順利引導、改善人類生活與嘉惠人類文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