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新日微信20171119人才轉型也需要系統整合

上週與李傑教授率團到德國考察,看到不斷蛻變中的德國工業4.0,反思當前的發展與策略,收穫良多。從Industrie 4.0的誕生地DFKIFESTO和軟體業者FORCAM,此行第一天的緊湊行程就已經精彩絕倫!尤其是FESTO的行程對於當前台灣產業關心的競爭力進展,尤其對我個人深具啟發!
正如同蘋果對於教育界的投資,引發畢業後的慣性消費,FESTO過去對於校園方案的投資也是有目共睹的。FESTO在氣壓領域、獨特的企業化訓練以及教育課程等,得以提供工業和製程自動化領域均保持指標性的地位。在FESTO的參訪過程,以德國人務實的工程性格正在積極發展CP Factory,提供員工技能轉型的實踐場域,堪稱為該公司在CPS願景下的具體策略。相對台灣媒體對於AI的關注已經覆蓋了前兩年的工業4.0,但諸多有關AI技術面的報導,只造成了工作自動化對於取代工作權的恐慌心理,而未見人才轉型的對策,德國的優勢顯而易見。對於變革管理而言,固然變革管理的初期需要在大眾意識尚未對特定議題有感時,提出一些「驚人駭俗」的呼籲,但僅僅造成恐慌、未見行動方案的建議,對於變革的發展並無助益,FESTO的策略優勢值得效尤!
對於這一波數位變革的本質仍有許多探討的空間,但是若欠缺對於新工業革命或數位轉型的本土論述與對話,對台灣產業在這波的轉型契機中,恐怕僅能對於其他國家的產業進展稱羨,無法提出對策的窘境,也造成與外國業者交手時缺乏爭取更多商業空間的談判能力。所幸,對於是否要擁抱新工業革命的質疑聲浪在這幾年來已經降低了音量,但對於實踐路徑的疑慮仍然充斥在廠商之間。台灣業者固然無法從工業實力雄厚的先進國家相關廠商處直接引進解決方案,但對於先進國家的策略剖析與提出修正方案,努力是需要加快、加深、加大的。
當台灣老闆還糾結在工業幾點零的定位與投資決策的進退兩難之間,殊不知填補現有工作技能與新需求之間的缺口才能舒緩工作被取代的恐慌,問題是在系統架構不明與新型態生產的投資尚未到位時,侈言工作內涵的轉型與教育訓練的設計,意義並不明顯。在此僵持的形式中,引發員工的不確定感升高,將不利於迎向新型挑戰所需進行的組織變革。西方文獻中已開始討論員工在數位轉型時會出現的工作倫理風險,這些具有真知灼見的前瞻觀點,提供了充分的示警訊號,雇主如何因應系統投資之外的人力資源議題,不應該在引發恐慌的停滯中沒有作為。相反地,在經略產銷轉型的努力中,更多的投資應該配置在人才轉型上,協助現有人力資源的轉型亦應被視為雇主善盡社會責任的最佳典範。
FESTOCP Factory基於目前工作自動化所引發的技能缺口,以可操作的彈性產線作為人才培育的基地,這個概念在台灣並不新,只是沒有台灣中、小型廠商做得到。CP Factory可以針對FESTO產線上的勞工,以100%FESTO設備提供轉型的教育訓練,不僅是理性的了解,更是實作的印證,做中學的環境令我們好生稱羨!相信CP Factory將會提供給其客戶相關的教育訓練,以系統設備綁顧問服務、再以顧問服務加深捆綁系統設備,形成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實作場域的理念固然好,但囿於台灣中小企業的限制條件,投資往往是分批向不同業者採購設備,加上廠房購置的挑戰,多點、分散構成了台灣製造業的特徵。即便台灣雇主勇於投資員工進行新工作型態所需的技能轉型訓練,受限八國聯軍的設備難以整合,如何設計教育訓練的課程,成為難上加難的挑戰,以目前勞動部職訓單位所提的初階課程,勞動力無法升級轉型的惡性循環將進一步造成雇主的競爭力下滑。
機台整合的效益已經逐漸在台灣業者的競爭力中浮現,從台灣業者在今年各大工具機接單的斬獲與出口暢旺的數據中略知一二。從設備業的智慧轉型擴散到各個製造加工業者的智慧轉型,一方面在製程效率上的精進有效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不斷延展中的價值鏈上爭取更多商機,系統整合是重點。而身處八國聯軍設備叢林中的台灣業者,如何在系統整合(實實、虛實、虛虛)中,提出整合式的教育訓練系統,則是廠商投資數位轉型的重中之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