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新日微信20171204動機,是未來最大的落差

由於互聯網的發展,階級差異來自於數位能力,因此,過去幾年來,許多努力都投入在弭平「數位落差」;移動互聯網在弭平數位階級差異上,堪稱扮演了最成功的角色。創意,成為二十一世紀另一個階級差異的根源,多倫多大學教授Richard Florida在本世紀初出版的「創意階級崛起(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預告了由創意、創新活動所加大的貧富差距,「創意落差」成為另一個有待克服的階級移動障礙。
創意,在Richard Florida的研究中也以「世界是尖的(The World is Spiky)」與Thomas Friedman幾乎同時出版的「世界是平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今年7月號中文版哈佛商業評論以「川普讓世界不再是平的?」為封面主題,輔以去年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 March/April 2016)封面上消了氣的塑膠地球的視覺意象,在保護主義高漲的川普世代與蔓延開來的右派政治抬頭,不僅美國深陷政策改變的不確定,也導致了國際上對全球化的逆風航行。其中,Thomas Friedman今年六月來台演講的摘要標題,怵目驚心地被定為「動機,是未來最大的落差」,發人深省!創意、全球化與動機,三者看似無關,卻又標記了十多年來的世局發展正進入迷惘的年代。
深具影響力的Thomas Friedman今年的觀點,令我聯想到一位國內知名研究機構的高層講的一則小故事。這所研究機構為了培訓主管,國外參訪卓越企業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一系列參訪IBM的行程中,除了各實驗室代表進行簡介外,Q&A是少不了的橋段,而每次Q&A少不了的問題是如何激勵研究人員?幾場下來美方代表都聽不懂台灣的問題而無法回覆,最後有個「特別機靈」的老美終於聽懂了台灣主管問題背後的問題(QBQ),答道:IBM recruits only those self-motived people.IBM的員工都是自我激勵的)。當然,這是當年極盛時期的IBM,相較業績連續二十二季下滑的IBM,差距不是以道里計的。
自我激勵的員工,應該是普遍缺乏人才的廠商最大的企盼!許多不缺現金的廠商選擇公開發行,並非為了從公開市場上募得營運資金,而是為了吸引人才。機械式的工作已逐漸被新興的機器人所取代,廠商賴以維繫競爭力的關鍵在於知識(甚或創意)工作者。品牌資產越高的業者應該能吸引更多具備自我激勵特質的人才,這些自我激勵的知識工作者,在高成就的動機驅動下,進入了一種幾近於「巡弋」的工作模式,自動自發的創意工作驅動著品牌價值的上揚,引導營運進入良性循環。反之,人才不足的廠商往往難有卓越的經營績效,因而陷入難以累積品牌價值與資產的惡性循環中,欲吸引優質人才也是一樁難事。
對於個人而言,封建時代的功名繫於科舉制度,因而造成了「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價值。二十三年來原本希望導正社會價值的教改,卻造成了嚴重的學歷貶值,而並非台灣獨受其害的學歷貶值也正在引發一波「學歷無用論」的全球化。會考試的人本來就和會做事的人就不是同一個群體(當然也有少部分交集之處),過去會考試的人可以透過其強項進行階級移動,但在這個會考試卻不會做事的人難有市場價值的年代,對於人才的篩選機制究竟何在?有強烈動機進行階級移動者所能依循的規律又何在?對於年輕人而言,充滿著不確定感,甚或強烈的憤怒。許多社會賢達固然想為下一代搭建舞台,然而當前盤根錯節的處境,似乎一時也縷不清楚個頭緒。
至於那些欠缺自我激勵的年輕朋友,失去的不僅是當下的競爭力,一旦與未來所需的技能斷線,缺口之大遠甚以往,未來要再彌補的機會越來越渺茫。台灣近年來對於數學教育的M形化,國際獲獎固然令人雀躍,但更多年輕人規避艱深的數學,轉型數位社會的鴻溝已然成形。從學校到職場,對於特定領域的規避,已經讓動機不足的年輕人提前從競爭的擂台上被淘汰。欠缺具競爭力的年輕人才,也如沙塵暴般地對於廠商後續的競爭力蒙上厚厚的塵埃。困難規避與階級移動的拉扯,決定了動機能否驅動一個人?前者大於後者時,淪為魯蛇之日不遠矣;後者大於前者時,持續發展的契機亦不遠矣!
以此邏輯推論,如何設計階級移動的動能強於困難規避的制度,影響一個廠商與一個社會的整體競爭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