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數位轉型中的挑戰,不在技術,而在運用技術的人、與由變異性高的人集結而成的組織。組織,是個微妙的制度,尤其在這個盤根錯節的複雜時代;沒有組織的力量,再好的構想恐怕也難施展;但是組織的效能如果難以展現,再好的構想依然難以實現。
為了便於記憶,多面向、複雜的原意往往由另一個由字首字母拼湊而成的英文單字當道,例如設定目標時要設定聰明(SMART)的目標,SMART濃縮的原來五個面向分別是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實現(Attainable)、成果導向(Result-based)與具時間性(Time-based)。若借用這個手法,把智能力套用在組織上,SMART濃縮的五個能力面向是標準力(Standardization)、模組力(Modularization)、機敏力(Agility)、復原力(Resilience)與瞬時力(Transience)。
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在過往似乎涇渭分明,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使了規模中的效率,廠商欲追求多樣化的效益基本上是難以達成的目標。隨著這些年供過於求的趨勢日益顯著,各產業中的競爭力度日漸加劇,標準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工業生產的標準化自不在話下,服務業欲追求成長,複製的過程中少不了的創新必須先將服務流程拆解、加以標準化,否則,對於服務品質的不同想像因人而異,最後還是不是同一個連鎖品牌都是問號。標準作業流程在近年來成為多數人朗朗上口的SOP,SOP固然具有僵固的效果,卻也排除了人為的意外彈性,成為組織進行智能轉型的第一道門檻。
標準化之後的單位流程,在模組化的重組之下,將能為組織帶來新的彈性。樂高(LEGO)積木在近年來大行其道,以其模組化、色彩化、堆疊化的特徵協助許多創意發想的展開,甚至工業4.0的實作中都少不了「玩具」模塊的協助,寓教於樂將「玩」轉化為「學」、甚至「創新」的工具蔚為風潮,協助組織或人資進行構思、溝通與執行轉型。如何將線下的工具模塊連動線上的軟體模塊,畢其功於一役的模組化工作可縮短組織調整的期程,其中有部分的挑戰需藉助當代正夯的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加以克服。
機敏力所促成的組織變革,堪稱當前經營管理中的最大挑戰!源自於軟體開發的機敏,可用以描述個人、團隊、組織或社會,應用的面相也可涵蓋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團隊的機敏、製造的機敏、或供應鏈的機敏都在此列,當然,機敏的成果隨著範圍越來越廣或深度越來越深,就越難以實現,也成為經營管理上的艱鉅挑戰。但組織若了解前述兩種能力(標準力與模組力),組織要發揮機敏力的可能性相對升高。Mankins & Garton (2017)以串流音樂為例所探討Spotify員工如何在自主(Autonomy)與當責(Accountability)之間取得平衡,就是有關組織機敏力的絕佳案例。固然,Spotify是小型的新創雲端服務公司,其成功經驗能否擴散到較為傳統業態的領域仍待驗證,但傳統業態廠商在機敏力的提升上,的確刻不容緩!
復原力這個概念源自於生態永續與環境保護,但最近也被組織學者大幅探索。氣候變遷對於供應鏈的衝擊,在2011年泰國水患後一覽無遺,除了一般民生的恢復外,日本國際供應鏈在當地受到重創,挑戰了在當地有極深佈局的汽車產業(如Honda)與儲存產業(如Toshiba)。國際標準ISO22000所定義的Business Continuity Plan正式在多變的氣候中,產業因應的復原指引。激烈的產業競爭中,遭受衝擊是難以避免的,除了氣候變遷外,市場變遷、社會變遷、科技變遷、法規變遷這些環境掃瞄的必要條件,在在都鏈結策略與營運的恢復速度,以便因應日漸緊縮的競爭週期。
由於競爭週期緊縮,對於變動的回應時間尺度成為關鍵競爭力。Rita McGrath教授提出的瞬時競爭優勢(Transient Competitive Advantage)在前年成為關注的焦點,瞬時力看似與永續力相互扞格,但若不能在短暫的競爭循環中存活,何奢言永續?瞬時與持續,居然存在著微妙的依存。瞬時競爭優勢將動態競爭中的時間急迫性加入模型中,在這個多變的年代中格外具有意義。從McGrath教授的書如何轉譯為可操作的經管手法,值得我們好好研究與實踐,因為書中的案例若具備著令人稱羨的瞬時力,轉譯與複製將引領組織進入下一個標準化與模組化的探索,拾階而上發展出機敏與復原的能耐。
走筆至此,不禁令我想到一篇鮮為實務界知道的學術論文,Teece, Pisano and
Shuen (1997)發表於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的Dynamic Capabilit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下週再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