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C這個在O2O商務(或馬雲所謂的新零售)中的專有名詞,近來成為朗朗上口的通俗字眼。不幸的是,Know Your Customer這個行銷最基本的概念,到現在為止都對台灣業者是相對陌生的。長期代工的產業結構,即便遇到了部分資通訊業者在國際市場上曾經享有不錯的成績,或者像「捷安特」這類少數能長驅直入消費市場的品牌經營者,台灣的廠商熟悉的是訂單生產(Built-to-Order)或規格生產(Build-to-Spec)這類的管理目標,欲KYC,不是推動幾個專案即可達成,需要徹底轉變經營體質。國內服務業者的客戶相對單純一點,或許離顧客近一些可去除國際性的因素,但瞭解客戶依舊是不小的挑戰與持續努力的目標。
在行銷與品牌上,Customer
Insight(顧客洞悉力)對多數業者而言,是另個不僅專業、也難以達到的目標。廠商也想對客戶多一些瞭解,但是,規則日益模糊、競爭日益激烈、與資源日益受限的當下,廠商要從管理工廠延伸至經略市場,談何容易?固然數位轉型所許諾的數據鏈不斷延長,帶來了許多前所未見的機會;但在數據串鏈、實現價值之前,多數業者可能都被屏除在下一輪的數位轉型門外了。數據串鏈究竟能不能產生客戶洞悉力?這是台灣廠商當下從事數位轉型的關鍵議題。
為什麼「瞭解客戶是不完整的策略」?台灣廠商瞭解客戶,所以在品質、成本與交期這些指標上堪稱是國際客戶最佳的代工夥伴,但對達交以後的商業智慧付諸闕如,也造成了國際客戶予取予求的窘境。以近年快速發展的工具機為例,過去透過國際代理商販售的台灣業者,報價甚至與在當地提供服務的代理商所得呈1:1,一方面是耐久財的服務需求,另一方面肇因於不了解工具機客戶的實際使用需求,因而被卡在硬體思維的低獲利區間從事經營活動。在工業4.0或智慧製造的浪潮下,數據智慧來自於對於使用者經驗的價值創造,台灣業者固然希冀突破過去代理商的封鎖,但代理商焉能就範、拱手將寶貴的客戶智慧讓給數據串鏈的圖謀?供應鏈上、下游業者的競逐數據,就是在競逐洞悉使用者的能力,輸贏之間決定了未來採購的談判能力與夥伴構型。
台灣以許多國際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為傲,從另一個角度觀之,是難以發展國際品牌下的「隱形」無奈!不同產業操作品牌有不同的講究,如同歐洲的奢侈品牌與美國的3C品牌一般,許多台灣服務業者在亞洲都具有吸睛(金)的魅力,連台灣在世界排名節節敗退的資通訊品牌雙A(Asus與Acer),依舊佔據重要的東南亞市場地位,台灣的品牌之路走得固然艱辛,但充滿了榮耀的故事。一月走訪南京的創客碼頭,聽著台大法律系畢業的29歲總經理述說著進駐的藥膳團隊,秉持著父執輩在彰化經營中藥店的資源優勢,深入市場了解消費者需求,快速成長的業績,正如台灣中小企業一只皮箱走遍天下的可歌可泣,在二十一世紀延續著台灣產業的傳奇。台灣產業傳奇源自於一份對客戶(消費者)的承諾,而「承諾」正是品牌的精髓!
隱形冠軍在下一輪國際競爭中可能寶座不保?隱形冠軍在國際供應鏈上位居要角的核心是技術,但技術在未來競爭中與品牌、商業模式鼎足而三,加上數據正在全領域顛覆既有的競爭規律,深諳Spec-insight的台灣業者,要與具備Customer-insight的國際大腕分配利潤,在未來數據改變產銷優勢時,將遭遇更大的壓力,冠軍的身影會不會更加隱形?甚至隱形到連冠軍寶座都不保?在這個連商業模式的週期都越來越短的時代中,對隱形冠軍的自滿會不會構成加速轉型的心態障礙,不得不慎!
隱形冠軍並非不具備品牌,這些經營者在B2B的顯赫不在Toyota或Adidas這些B2C的業者之下。但受限中間財貨的生產,只要顧好加工製造的工廠以內即可,所承擔的風險較能控制;而那些組立中間財貨為終端商品的業者,無論在市場、資本、商業模式或數據規模的複雜與風險上,遠超過不具終端品牌的經營者,更沈重的壓力來自對消費者的「承諾」,這個承諾在一段一段供應鏈溯源的過程中,離終端消費者越遠的經營者受長尾效應的衝擊,台灣業者已經被訓練出一身武藝應對。在數據驅動的新經濟中,無論經營型態為何,台灣廠商需要建構數據優勢,不僅瞭解客戶,也以數據穿透客戶的阻隔,在可承受的風險中瞭解終端消費者(客戶的客戶,甚或是客戶的客戶的客戶),將是下一個階段的策略佈局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