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長鳴、鳳凰花開、驪歌高唱,六月是畢業的季節,是揚帆啟航的時刻,師生與整體社會面對未來卻有幾許不安。台灣第三所「大學」日前吹熄燈號了、台大今年的畢業證書落款是代理校長、兩任教育部長去職後依舊領航的部長不明。在競爭激烈的世局中,台灣的高等教育不進則退,多年欠缺正確方向的資源投入,高教發展停滯意味著過去的領先優勢正迅速消逝,再不奮起,影響不僅是教育,也是整體社會的衰退。
Oxford
Economics推估台灣在2021年將成為人才最貧瘠的經濟體,對於以人才作為主要競爭力引擎的當代產業而言,缺人才可能比酷暑中缺電生活的苦悶對於長期的競爭力具有更深遠的衝擊。由外在壓力觀之,市場經濟與民主制度均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遭遇了兩、三百年來前所未見的困境,固然寄望人才與創新,但人才是稀有的,短時間創新亦未竟全功;由內在壓力觀之,台灣產業近二十年來升級轉型成效有限,就業與低薪均構成青年步出社會的困窘,加上社會結構急遽變化與科技顛覆式的成長,當前國內人才養成與國際人才交流的困境均構成了台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1994年教改迄今所遺留給台灣高等教育的挑戰日漸顯著,沒有自信發展屬於自身的教育特色,只得追求國際排名所呈現的辦學績效,對台灣產業而言是無感的;大學(研究所)畢業生進了產業,還得要訓練很久才能上手,對台灣產業而言是無奈的。無感加上無奈,即便政府部會試圖拉近產學之間的距離,二十年來的「學用落差」依舊是個普遍的現象。大學和產業,都要承擔起責任。
許多產業未能在一波又一波的升級轉型中,轉身為創造高附加價值的國際級競爭者,在新經濟浪潮的蓬勃發展中,質疑聲浪隨著實踐的成熟已經漸漸消聲匿跡了,但有待銜接的缺口依然怵目驚心。關鍵是台灣的高等教育從業人員(含教授、助理與行政人員),能否掌握新經濟的內涵與規律,在產業基於市場需求實現出各種創新前,而且是多年之前,就已經掌握發展趨勢、理解實踐路徑,開始從事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否則,等產業需人孔急才恍然大悟,已緩不濟急了!理工農醫文法商這些既有的專業,如何與資通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這些新經濟的高附加價值區段進行系統整合,不儘是各家廠商逐鹿的重點,也是台灣高等教育需要快速翻新的領域。
摩爾定律三十年來發威,逼得所有的人都陷入一年半一個循環的思維中,大學主管在各種外部壓力之下,能氣定神閒地思考「百年樹人」者幾希?曾幾何時,求生存成了教育宗旨?如果巴菲特迄今仍屹立不搖的神級地位給我們什麼啟示的話,長程思維正是與台灣產業實務背道而馳的金科玉律!受限於台灣淺碟經濟,產業難以展開長程思維,若連百年樹人的教育都如此,下滑之勢伊于胡底?至關重要的人才培育,如何在百年樹人的框架與下一季訂單的擺盪中,取得融合性的平衡,有待卓越的領導力在內涵與方式上進行有效變革,培養具未來性、高附加價值的核心素養與專業能力。
而開放,這個台灣必備的競爭要件,在高等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開放,這個台灣必備的競爭要件,在高等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