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開始,逐漸成形的國際分工體系打造了供應鏈的當前風貌;1980年代開始,資訊革命在電腦與手機普及的趨勢下,促成了一波又一波產銷結構與生活型態的改變;2010年開始,從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德國的工業4.0、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產業與政策逐漸將人類社會過去一百年的工業成就整合了資通訊進展,全力邁向能克服當前資源、環境與人權種種挑戰的下一個社會。面對來勢洶洶的大國之間爭取主導權的博弈,廠商無不致力於構思因應國際供應鏈重新構型中的定位。廠商不僅需要面對實體世界的供應鏈變革,也必須因應各種物聯網的發展趨勢所帶動的大數據採集與分析,數據驅動的智慧決策將從線上整合線下實體世界的供應鏈管理,發揮更高的效益。
有兩種決策者會把這一波的發展不當一回事:已無心再戰且傳承不利的事不關己者,有心轉型卻苦無資源的徒呼負負者,這一波的變革遠超過那些不當一回事的經營者所預期的,在數位時代的競爭中已不存在類比機會,非0即1,灰色地帶正快速集結到光譜的兩端,這正是當前M型社會或贏家全拿的殘酷事實。這兩者的差異在於是否有心迎戰新一波的供應鏈重組,廉頗老矣、欲告老還鄉的前者,在拼搏了一輩子後,享享清福是應當的;然,亟欲整合資源、構思策略的後者,若能掌握正確的方向、輔以協力體系的互通有無,強化在國際供應鏈中的競爭條件,在下一波競爭依然大有可為。
供應鏈顧名思義,是由一個個緊密叩合的產銷環節串接而成,優勢供應鏈與弱勢供應鏈之間的差異在於所有產銷環節的效率。尤其在這個錙銖必較的薄利時代,古老「去除浪費」的智慧決不在當前以物聯網與人工智慧串接而產出的智慧之下。挑戰在於,供應鏈與需求鏈在新零售的衝擊下,過去由西方主導的供應鏈,在中國這個超級龐大市場崛起後,已經帶來了截然不同於以往的分析視角與實踐路徑。尤其在保護主義瀰漫的當下,供應鏈上游的業主無不密切觀察發展的動向,在適當時機投資相關系統,此一系統運作多時,只是依舊未能邁向自動化的管理模式。環環相扣的順暢程度,在過去倚賴大量人力核對並銜接資料庫之間,無論是排程或結帳,即便在首屈一指的工廠、倉庫或物流階段,供應鏈自動化正在風起雲湧,結合生產加工時的機台數據,連出日益加長的數據鏈,透過最佳化分析(也不是啥新鮮玩意,工業工程與資訊管理的專業每天不都在處理這些繁瑣的工作流程?!)。
在資訊日益串接產銷活動的發展下,許多過去看不見的浪費,透過數據可視化的剖析,化無形為有形,據此,傳統管理智慧「凡可被衡量的都可被管理」,一躍而出,優化供應鏈上下游的效能,將不再是紙上談兵、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科技應用。從稱產加工、倉儲、物流、到零售,若能將相關資料庫串接,在資料透通的基礎上以自動化工具實現供應鏈優化,這些對台灣廠商而言,均可謂駕輕就熟的業務內容。這些年來,欣見部分本土系統整合業者發展出適合台灣中小企業運用的管理工具,加上具國際鏈結能量的顧問業者引進適合台灣業者的解決方案(如台灣KPMG引進日本KPMG的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很快,台灣業者將有望從下單、排程、加工、出貨、物流、倉儲、批發到零售,透過數據鏈的串接與分析,以迥異於以往的數據量,重新檢視並改變國際供應鏈。
最後,值得關注的焦點在區塊鏈這項繼互聯網之後,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科技應用。美國西北部畜牧業發達區域均躍躍欲試於區塊鏈,如懷俄明州(Wyoming)正在研議推動牛肉區塊鏈應用,這絕不是募資話術,筆者曾於六月中見過該州Matt Mead州長,他們要將傳統的畜牧業結合科技進行徹底改造,從小牛出生、飼育成長、屠宰冷凍的整條食品履歷上鏈,若有效結合氣候管理、土地管理、供應鏈與需求鏈的數據,帶給該州畜牧業者遠遠超前的兢爭優勢。今年九月底,在風光明媚的黃石公園Jackson Hole小鎮裡,遙遠而對台灣陌生的懷俄明州政府要將最時尚的科技,鏈上傳統的農林漁牧,匯流的結構將從數據、分析、決策到產業競爭力,一氣呵成!
成功的關鍵在於分散在各部門、各業者、甚至各產業的資料庫,經過適當的數據清洗(Data Cleansing),以越來越快的算力(無論是雲計算、霧計算或邊緣計算),搭配機器學習訓練出來的統計公式,調校出比競爭業者更精準的決策。無論是古老的行業或是所謂的高科技產業,這一波的數據匯流將開啟前所未見的供應鏈革命,台灣業者如何發揮多年被剝削所練就的優勢,快速整合數據優勢,前景是可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