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新日微信20180624 打造台灣的寰實創新系統

兩大中國互聯網巨擘都是靠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旱地拔蔥式的崛起傳奇,不斷地尋求下一個增長模式。89%的阿里營收還自中國內地市場,騰訊對國內市場的依賴更高:95%。兩家市值都在二十年不到時間累積了超過五千億美金的市值。前者主力產品為電子商務與線上金融、後者則為社交媒體「微信」與網遊。兩者的共通點是,在尋找下一個增長點時,均扮演了平台的角色,提供新創發揮的互聯網舞台與必要的資本。過去三年,兩家大腕為了擴張版圖,總共完成了45項訂購與股權投資,被併購的新創公司有望發揮獨力創新對市場所難望項背的影響力。
中國模式非常獨特,獨特到很難複製。雖然,中國一直想「走出去」,但由五年前的中國商務部陳德銘部長宣示的政策,即便習總書記追加了「一帶一路」,可能越來越多人質疑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未來前景。美中貿易對決,引發匯率戰的憂慮,無論中國實體經濟或金融系統能否順利與國際接軌,不僅引發中國大陸各界的關注,也取決於世界各國如何定位崛起的中國與兩強之間的消長。中國奠基於舉世無雙人口規模的發展模式固然不易複製,但其中實踐的經驗卻與西方的平台理論倡議發生共鳴,當生態體系跨國界、跨產業、與跨領域形成平台之際,對於台灣的創新或新創都構成較以往更嚴峻的考驗。若能從他山之石找到蛛絲馬跡,發展屬於台灣的優勢條件,才能建構立於不敗之地的競爭架構。
除了互聯網產業積極發揮其平台優勢外,實體製造的業者也積極發展平台經濟。根據中國大陸發行的麥肯錫季刊,海爾已經不能稱之為一家企業,而是一個網際網路化的平台。2016年底時,海爾平台上就已有100多個小微企業的年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22個小微企業引入創投,有12個小微企業的估值過億。在海爾內部,有1160多個項目正在孵化,有30億創投基金、1330家風險投資機構和4700多家外部資源為創客們聚集而來。這些顯赫的新創數據,不見得能積沙成塔,筆者去年初曾前往青島深入海爾的創新基地,直擊了兩家充滿神秘色彩的小微眾,個人估計:一成一敗。正因為創新或新創的成功率偏低,因此建構龐大規模的孵育機制是必要的;若要賺取%的蠅頭小利,我們可以採取創新度低、風險也低的營運模式,這就是代工的宿命(當然像台積電這類高技術含金量的代工業態除外)。要賺取倍數的盈利,除了互聯網的架構外,許多企業寄望於平台經濟的效益,但說得容易,從想到、做到、賺到(就是俗稱的POC, POS與POB)是一段漫長的過程。許多技術精良、創意前衛的新創掙脫不出產品不成熟或市場未發揮效益的階段,即經歷資金斷鏈的困境,以至於壯志未酬身先死。這些風險(無論產品、市場、財務等)若能被龐大成熟的企業母體孕育,育成的機率遠高過窩在學校或政府經營的育成中心或加速器,以企業豐沛的財務、法務與商務經驗,建構公共服務平台協助創新的實現。

台灣產業的競爭優勢來自於集結資源、實現創意、做出產品,若把前述三項專長簡化為「製造」,並不精準!台灣的業者擅長做系統整合,只是受限資源的匱乏,往往僅能從事較小規模的系統整合。所幸,台灣企業過去三十年槓桿中國大陸的規模,已發展出具備國際級接單競爭力的效益,從製鞋、成衣、自行車、工具機、資通訊到最夯的人工智慧,客戶的有求必應同步發展出台灣企業的實現優勢(Realization Advantage),如何由實現優勢延展為實現平台(Realization Platform),藉以孕育台灣年輕人豐沛的創意與創新能量?避免台灣年輕人在欠缺舞台的窘境中,遠走他鄉、為人作嫁,是台灣掌握資源的大企業家們的商機、也是企業社會責任!光講社會責任,對將本求利的企業而言,太沈重!但國際上的大企業典範已經示範了孕育新創的實踐經驗,除了協助新創的茁壯外,也能在數位風口上找到自身轉型的契機,在在都值得台灣大型企業參考。
矽谷,渾然天成的大孕育平台也難以複製!但美國電商亞馬遜的Alexa Skill或德國媒體巨擘Axel Springer的高孵化成功率,均值得有心的大型企業深究與學習。線上對線下的挑戰是無從規避的,數據如何整合物理,打造孵育創新與新創的寰實創新系統(Cyber-Physical Innovation System),且看台灣大型企業笑傲江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