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新日微信20180708以科技提振產業競爭力


全球矚目的世足賽期間,到德國出差,雖然德國代表隊早早就被淘汰,但在四個大城小鎮的旅程中,依舊隨處可見熱情的球迷聚集、透過電視直播觀賽,暫時遺忘生活中的挑戰,寄情於集體投射的精彩與勝利。在巴西被比利時淘汰的同一天(巴西那一場踢得蠻爛的,還有賭盤重壓巴西為本屆冠軍?!),全球矚目的還有美國啟動了課徵340億美金對中國產品的關稅,中國當然不甘示弱祭以報復行動,所幸,這一波的國際經貿賽局發展暫時在週末喘口氣,明天上班後再瞧(喬)。股匯市的震盪難免,但許多風險或許已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裏被某種程度地吸收,未來的貿易戰、金融戰與科技戰方興未艾,仍需密切關注發展,也需及早構思因應策略。
變動的時代裡,柔性與韌性這些觀念已經逐漸被高竿的廠商轉化為組織實力。上周德國行的最後一站,去到慕尼黑都會區東北的Landau小鎮,造訪大量生產電動工具的德國業者。在國際學術圈享有崇隆地位的同事安排了這家公司,目的希望我們見識一家傳統產業如何培植具未來性的競爭力。不負所望,這家公司的實踐內涵,具備策略管理的上乘理論架構,資源基礎觀點(Resource-based View, RBV),或從RBV演譯出來的能力基礎觀點(Capability-based View)以及知識基礎觀點(Knowledge-based View)在這家公司的經營管理一點都不抽象。或許是德國人、或許是工程師性格,從流程創新所發展出來的工具,這十年來為該公司締造了大量的獲利空間,主要來自於節省的四成溝通協調成本。
溝通,這個在組織行為中被奉為圭臬、卻也構成艱難挑戰的常識,印證了宋代理學「知易行難」的推論,這年頭,誰不說得一口好理論?問題在於誰能化抽象架構為實戰優勢,就是贏家。週五下午到達總管理處,空空蕩蕩的辦公室裡,放眼所及大概不到十個人,老闆說在他們以能力模組改造流程之前,那個辦公室即便在週五下午依舊是人聲鼎沸,專案經理在幾百個專案的資源需求中協調與周旋。在智慧製造的進程中,這種勞力密集(而且是昂貴的人才密集)依舊是許多知名企業的痛點,大量採用比對Excel表格欄位的方法,雖然低階,卻未過氣。德國工業發展值得台灣企業學習的不是在機台上裝幾個感測器,喊喊大數據或人工智慧,而是採用更科學、或更工程的方法論,完成企業的使命:獲利、永續、責任。
好的理論,造就偉大的組織成就。此行陪同中科管理局赴德國招商,在福斯集團的數據實驗室,被精通人工智慧的主任反問What is AI?大夥兒面面相覷(心虛)草草應答了幾句,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些人云亦云的專業術語,可是唬不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德國專家,何況人類社會距離人工智慧還有相當一段距離。科學在於探索規律、工程在於運用規律;即便在產業競爭的殘酷淘汰中,經營者依舊需要將科技的性格深深地融入經管流程中,否則僅能流於淺層競爭。尤其值此競爭結構巨變的當下,過往漸進式的發展線型不斷被激進式的突破所顛覆,企業不能再倚賴過去的工程解方,需要導入科學探索與系統工程的雙融策略。無奈,或許長期受制於利潤劣勢,習慣於追求時尚的台灣思維,在理論深度不能往下發展的瓶頸中,逐漸不耐於那些得以實現可持續競爭力的投資,甚至輕蔑理論的實用價值,錯過了真正提振競爭力的選項。
提到科技,除了令人目眩的產品外,流程科技實為台灣企業的強項,在國際客戶不斷提高QCD門檻的採購策略下,練就的一身武藝仍堪稱位居國際領先群。新工業革命給台灣企業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以新型態的數據擷取、數據架構、數據分析,以更科學化的方法論優化台商的既有優勢。德國以機整電、美國以電整機,從兩大強國的經驗中,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資源侷限,更值得追求科學方法論中的流程革命,從供應鏈到服務鏈的全週期循環創新,數據是材料,數據分析是工具,流程的起點是顧客需求,流程的終點是企業績效。在數據逐步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時,數據科學(Data Science)離我們夢寐以求的競爭力其實不遠,端賴主事者如何整合與發揮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