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來,台商在全球分工的大架構中,奠定了產業與經濟發展的基礎。在全球採購的詢價中,憑藉著勤儉的美德屏雀中選,成為國際品牌商的最佳夥伴。台商悲歌是,性價比的優勢逐漸成為發展的瓶頸,客戶砍價的惡性循環造成了低階工作與低薪結構,幫兇還有中國大陸開放改革前期的人口紅利。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騰飛,成本優勢迅速流失的投資環境,造成台灣廠商在國際接單上的沈重壓力,鮭魚返鄉是選項、新南向也是選項,邇近台灣智慧製造在保護主義下的「投資美國(SelectUSA)」更有不錯的潛力。在傳統國際企業理論中,區位選擇與進入模式是兩大決策關鍵,但隨著資通訊技術的突飛猛進,全球採購(Sourcing)已從商品走向人才與人才所隱涵的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的國際佈局對台灣業者的策略意涵何在,有待進一步釐清,而非盲從政策指導。
亞洲影響力在過去二、三十年以來持續擴增,源自於杜魯門總統的圍堵計畫,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的深度鑲嵌使得亞洲從四小龍逐漸擴散的第二波雁行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大陸四十年前的開放改革加速了整個國際供應鏈向亞洲匯聚。崛起中的大國造成世界龍頭的爭霸戰,因此,美國重返榮耀有賴在亂世中用重典,問題是川普採用巨砲型的政策在國際間引發的風險,恐怕又是在量化寬鬆之後的以鄰為壑,未來的國際經貿情勢為乍現曙光的復甦又鋪上一層陰霾。值此同時,亞洲各國的代工型態也面臨急迫的升級轉型,多數經濟體卻又難以擺脫既有國際供應框架的制約,「新製造」或許是個解方,但又囿於所需系統整合之資源龐大,而資源不足的經濟體內之企業舉步維艱,有賴政策環境的奧援,倘若產業政策難以奏效,則企業升級轉型更顯艱困。
互補性資產是個老生常談!截人之長、補己之短,就是互補性資產的精髓。全球採購正是再將互補性資產內部化的最佳例證,將亞洲的製造優勢內化為歐美日品牌商的代工者,構成了過去四十年來全球分工框架與供應鏈管理的需求。互補長短之間,先得釐清競爭的本質與變動中的資產與能力,台灣廠商在國際供應鏈上面臨升級轉型的進退維谷,除了製造面臨中國大陸的替代威脅外,中國品牌商夾龐大內需市場所發展的品牌經營下單給台廠代工,以及互聯網經濟的迅猛串鏈,將供應鏈管理中所有的產銷人發財均以資訊整合,供應鏈上的上、下夾攻,構成了台灣業者升級轉型的壓力。台灣業者最擅長的產品實現與流程整合,如何在新一波的全球採購中,轉型為出口服務、技術或知識、而不是如以往的出口產品,追求高附加價值的經營區段,實在是目前整體產業升級轉型的當務之急。
七月初,在慕尼黑附近拜訪了一家系統整合業者,專業在於協助光學客戶優化自動化競爭力,老闆也關心保護主義甚囂塵上,但位於慕尼黑機場旁的園區內自成一格,專注於自家技術能力與國際客戶的經營,由企業成長的觀點展開策略,穩健中深具爆發力。系統整合、自動化、優化、競爭力,這些都彷彿老掉牙的抽象概念,但是以德國人硬梆梆的工程師性格,這家公司在產業前景不明朗的當下,展望未來幾年有2.5倍的擴充潛力。詳盡的導覽是著眼於位居台灣中部的光學企業客戶,亞洲製造的龐大商機正是實現該公司未來成長的推動引擎,亞洲供應鏈的威力與後續衍伸的市場潛力依舊不容小覷。台灣業者欲全面轉型系統整合商的努力方興未艾,再加上工業國家系統整合業者由上層區隔逐漸侵蝕中階市場的逐步進逼,台灣當局鼓吹多年的系統輸出迄今未見具體成效,令人憂心!
最新出刊的MIT-Deloitte研究報告Coming of Age Digitally: Learning,
Leadership and Legacy中,有句話十分吸引筆者:追求成長的心態是數位轉型的關鍵(A growth
mindset is key to digital transformation),對台灣產業界的朋友而言,追求生存可能是更急迫的心理因素,企業追求數位轉型或數據經濟的優勢所需付出的努力都在大幅提升中,除了釐清轉型的本質與機會外,執行力才是這一波三合一挑戰的致勝關鍵,經營者的心態需要調整,也須有效學習、掌握轉型過程中的各種資源,在因應供應鏈變局、企業的升級轉型與線上對線下的數位轉型,畢三功於一役,涉及企業能否在即將來到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也是企業在一片景氣低迷中逆向思考的成長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