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家對二代不接班的反應是「就這樣吧!」,意思是把一生努力的成果兌現,享受餘生,並且讓子女運用可能幾代都花不完的財富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吧!就此,小我和大我的目標追求出現了難以校準的困境,這個困境普遍存在於台灣中小企業的老闆心中,豁達的說一聲「就這樣吧!」,不夠豁達的卻也一時找不到解決之道,抑鬱之情只能往肚子裡吞;不僅下一代接班意願與能力構成了傳承的障礙,巨變的經營環境也對傳承構成了難以想像的風險,企業追求可持續的經營策略,人才整備的關鍵在於建構未來的能力。
台灣廠商在過去四十年來,好不容易卡進國際供應鏈的經營成果,卻在無以為繼的撤退中,面對得要另起爐灶的挑戰,這個趨勢若形成,不僅是經營者本身的風險,也是整體台灣社會的風險;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基業,一夕遭變就得從頭來過,個別家族或許擁有財富,但整體台灣產業若偏離國際供應鏈的航道,欲再度與國際經濟與產業發展匯流,恐怕要加倍付出。尤其美國川普政府終結自由貿易的大動作波及全球各國,國際供應鏈縮短反應了全球產業在國家間的博弈現實,重組是機會也是威脅!
新一輪美中貿易大戰將半導體納入課徵關稅清單,坐實?共具戰略性的其他圖謀;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進逼的發展趨勢中,美國必須對中國製造2025或更廣泛的物聯網市場,以美國優先與國安之名加以抑止。關乎台灣前景極其重要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堪稱另類奇蹟,嶄新的營運模式加上不斷的技術精進,打造了專業代工對世界供應鏈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評估美國技術優勢與中國大陸市場潛力,在這一波變動中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衝擊,有待智庫清楚梳理,提出在即將來到的5G骨幹與物聯網應用的對策,不再拘泥在半導體產業的硬體思維,而是納入5G+與物聯網+的新經濟與新產業思維,全面智慧化的政策引導,促成台灣產業的智慧傳承。
高科技產業對於半導體與其所衍生的數位轉型應用並不陌生,但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如何結合新興的智慧科技,卻構成傳承的人才缺口。高科技或大型企業大量引進專業人才,連高階主管如已退休的張忠謀董事長都是專業經理人,在掌握科技與市場趨勢方面的能力自不在話下;但對於佔台灣比重極高的其他業者而言,調整經營人才與經營模式的雙重傳承壓力,往往力有未逮;往往受限風險意識,「就這樣吧!」再度成為經營者裹足不前的直接反應,遺憾中也一窺台灣產業數位轉型的隱憂。
國際供應鏈上牽一髮動全身的系統相容性,從技術的網路效應擴散為流程的網路效應,才是台灣廠商這一波數位轉型的最大挑戰;筆者接觸過的企業主在正式交棒前,依舊競競業業地找路。使用智慧型裝置或許沒有下一代得心應手,但在追求企業生存的新產品線或新製造技術,依舊試著從大量而陌生的專有名詞中,拼湊出自家的投資組合。外部協助在企業主的組合過程中,往往是必要但飽受質疑的。
信任,是這些家族企業能敞開心胸擁抱外部資源的關鍵課題。信任是雙向的,專業人士與團隊如何取得家族企業的信任,而不是將責任一股腦地家族企業的封閉,有賴校準時間的思考尺度。家族成員對於好不容易建立的家業,思考的期程總是比較長的;而專業人士(尤其是背負著業績配額)往往難以跨越年度與家族成員交往, 即便有非常適合的優質方案,恐怕也得經得起時間的磨耗。
為了促使科技協助企業轉型,智慧型傳承對於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的意義與挑戰遠高過大型企業,如何克服交會於家族傳承與企業轉型的諸般挑戰?除了企業家們需要更開放,外部專業人士需要更深耕,家族成員也不能袖手旁觀;家族企業應以更大的格局,招募能貢獻庶務轉型的專業經理人,縮短磨合期的時間,在這一波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變革中爭取更好的戰略地位,為台灣產業鋪陳通往未來的更有利路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