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新日微信20180902 當傳承遇上轉型


遠見雜誌九月號以聳動的封面主題「誰Fire了台灣老闆?」廣泛地探討台灣經濟在錯誤的政策中所面對的經營困境;對照商總近日公布一份調查指出,2017年餐飲業營收比前一年衰退10%,甚至有連鎖飲料業者慘跌3成,台灣當前商業服務業的險峻環境,令人怵目驚心!服務業的困境,多少反映了台灣整體外熱內冷產業經濟的現況,但全球經濟復甦在川普帶動的貿易戰陰影中,還能持續多久?而倒閉潮背後的消費不振、產業結構與技能缺口等問題,是探討台灣值此劇變時代,能否延續過往競爭力的關鍵。

台灣自豪迅速調整產業結構,製造業佔比降低與服務業佔比上揚,狀似先進的工業國家的發展軌跡,殊不知真正具有優勢的產業結構迥異於台灣脆弱的二退三進(製造消、服務漲)。台灣無論製造業或服務業的附加價值率均遠遜於先進國家,從事進入門檻不高的業種,低門檻意味著身陷激烈競爭的紅海市場;鮮見可持續的差異化,下場就是價格競爭所造成的低毛利老闆與低薪資員工。或許店面租金構成經營成本的沈重壓力,實體店面的經營愈來愈困難,一例一休的制度壓力與時下年輕人的態度壓力,導致淺碟式的青年創業無以為繼,甚至許多老店面臨休業的痛苦抉擇。

1996年,在全球第一部數位相機問世的二十年後,柯達旗下還有14萬名員工,市值高達280億美元。柯達已經獨占了整個產業,在美國,它掌控90%的軟片市場與85%的相機市場,在柯達極盛時期,總部城市羅徹斯特(Rochester)有五百棟大樓是掛著柯達Logo的。面對產業根本性的轉型,當年叱吒市場風雲的柯達今何在?成為被自己顛覆的經典案例,柯達這個謝幕實在太不堪了!數位轉型的海嘯席捲全球,新工業革命所開啟經濟的新篇章,正如柯達的案例所啟發的,不是舵手掌舵不力,而是風浪太大。當老一輩經營者不再有心力迎戰,年輕一輩還穩得住大船嗎?退出,成為一個老企業家必然卻不堪的選項。

不確定性,是交易成本的主要來源,也是投資與消費的頭號殺手;台灣當前的不確定因素墊高了經濟困境,也加深了轉型的難度。不確定的環境造成亟待轉型的企業主在傳承過程中,需要以更沈穩的掌舵因應不期而來的風浪。對於長年在風裡來、浪裡去的台灣企業家而言,本應對各類的經營風險從容以對,但許多年事已高、後繼無人的老闆,在這一波多重壓力的擠壓下,居然吹起熄燈號,對個別經營者而言是損失,而對整體社會而言,不僅是損失、更是可持續的危機。

難以掌握新經濟規律,是舊時代經營者心中的焦慮,那些滿口科技名詞縮寫英文的簡報,不見得能輕易贏得老一輩經營者的信賴;相對地,老一輩企業家對於新時代的變革並非無動於衷,只是所面對的處境與過往經驗差異懸殊,一方面積極接收新的資訊,另一方面也在決策時難以評估風險。知識與人才缺口在傳承遇到轉型之際,構成了兩代之間最主要的意見歧異,能夠獲得兩代之間信任的第三方專家,如何在各種難題中創造迴旋的空間,讓企業內部的利害關係人得以深度交換意見、形成共識、展開行動,無異是畢傳承與轉型雙重挑戰於一役的必經過程,方能順利調整產品結構或製程(或服務傳遞)架構,結合品質、成本、交期這些既有競爭門檻,創造新經濟價值,立於不敗之地。

延用遠見封面主題的語彙「誰Fire了台灣老闆」,若環境面(包括製造交易成本的政策)真有本事、炒了老闆魷魚之後,老闆所聘僱的員工也跟著丟了飯碗,台灣多年累積的基業能否長青,社會能否承受百業蕭條的台灣,關鍵仍然在一路披荊斬棘、突破環境桎梏的企業家們,是否願意再戰。筆者所接觸的企業家,依舊戮力在困局中殺出一條活路,多數台商正進入國際佈局的新篇章以因應全球變局,企業的傳承也開啟了新的模式。這一波的家族傳承、全球佈局加上數位轉型,三位一體的組織變革若有成,台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望再上一階。但台灣呢?只能寄予更深的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