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造訪京都,為了沾染一點深度旅遊的氣質,出門前買了一本「京都百年老舖」中譯本當作傳承學習之旅的預習。京都市長門川大作在該書的序中以「自信中的謙虛」為題,整理了持續在京都經營百年以上的老舖技藝、歷史、心境與哲學下了一個既是主題、又是結論的註腳,這個看似矛盾的註腳凸顯企業傳承的糾結,以及在糾結的張力中所釋放出來的生命力。
自信滿滿者往往散發出一種環顧四圍、睥睨群雄的氣息;資深撰稿人楊艾俐小姐最近在臉書上發佈一篇「那些年和王永慶打交道」,文末「不管談話長短,王永慶都有一股氣。很多人不信,我也很少告訴人,訪問他後,一星期,甚至一個月內,我特別有精神,工作特別賣力。現在我了解這就是領導人的氣,可以貫穿到他接觸的人。」似乎正是在各種挑戰與淬煉中所累積的自信,那股連周邊的人都深受感染的氣勢,彷彿就是企業家難以迴避的課題。
企業家相較一般受薪階級之所以能獲取超額報酬,源自於他們願意承受風險、竭智盡力地創造符合需求的價值,其間所遭遇的困境與險境往往難為外人道。當一般民眾以成敗論英雄、品頭論足、點評八卦之際,企業家們以其超凡的堅毅在各種橫逆中繼續前行。尤其在生命週期緊縮、顛覆創新持續出現、國際變動加劇的時代裡,企業家面對盤根錯節的壓力日益加深,為了抗拒外在壓力,企業家內在生命的素質與通稱為逆境商數(Adverse Quotient)的正能量,自然而然就累積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自信氣勢,要展現「溫、良、恭、儉、讓」實屬不易!
講究個人修為者,往往以稻穗的飽滿度與垂墜高度成反比為諭,期勉能兼顧事業成就與人際關係。明太祖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開國三策、九字方針,在引述時說得容易,但志得意滿時嘴角無意流露出來的高傲,是人性最真實的寫照。高築牆與廣積量,與現代策略的核心能耐觀點一致,尤其在經營環境令人捉摸不定之際,經營策略特別講究不追隨短暫的潮流、根據自身的核心能耐、一步一腳印地踏出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而「緩稱王」則是在韜光養晦的沈靜折射出謙虛的氣息,與時俱進地發展自身可持續的成長優勢。
猶太人全球人口不及華人的百分之一(約1500萬),國土只有台灣的2/3,卻擁有龐大的財富、過人的智慧 (超過200位諾貝爾獎得主具有猶太血統,佔總獲獎者20%)、旺盛的科技潛力,在在都是台灣的標竿。在這個動盪的世局中,「低調求生存」似乎是幾千年來不變的猶太智慧, 亡國超過2500年,又飽歷滄桑的猶太人,以色列竟然在1949年5月11日被國際承認復國。TXI Center 台以投資合作中心林榮恩董事長認為「困境」與「團結」是這個民族得以綿延不絕的關鍵因素,困境淬煉了猶太人的卓越,而團結使他們如蒲公英般、無論落在任何土壤都能成長茁壯!在全球許多重要的社會中,猶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隱性架構,以其自信融入當地社會的保護色,卻成為全世界最美的色彩。
雙融(Ambidexterity)是二十一世紀嶄新的經管觀念,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傳統糾結中,有無另一個選項一直以來都是各界的關切重點。暢銷書作家Steven
Covey於2011年發表The Third
Alternative一書,建議以換位思考方式創建糾結以外的雙融可能;經管學術研究也以線性推衍(Exploitative)與換軌探索(Exploratory)的兼容並蓄,探索能力運用與建構的最佳組合。以此類推,若將自信與謙虛這兩個乍看不相容的特質,共融於企業家的氣質與傳承的培育中,應不為過!創業的一代披荊斬棘,因而霸氣十足;接班的二代瞻前顧後,因而韜光養晦。前者的自信與後者的謙虛,很難有科學量化的組合配重,先天的遺傳動態地結合後天的教養,揉捏出一代又一代不同的領袖,各領風騷地開創社會風貌與文明。
門川大作市長以「自信中的謙虛」,一句話總結了充滿人文情懷的千年經驗,不過這個高難度的實踐命題,對所有企業家的傳承而言,依舊需要發揮創意、以實戰經驗鋪設出氣質傳承的成功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