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不是家族企業,美中爭端日炙,各國股市狂瀉的綠油油電視牆上,卻在聳動的萬寶週刊「美中升級新冷戰」、副標赫然出現高反差的「獵殺紅色十月」(充滿著聯想的史恩.康納萊主演的戰爭片),紅綠的對照,令人怵目驚心!美中貿易戰逐步升級為科技戰、金融戰、經濟戰與冷戰,後國際組織與後多邊經貿關係中,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的前途茫茫,模糊的新架構下,有賴企業家們步步為營。
川普政府從2017年四月展開對中國鋼鐵進口的調查,八月對中國展開不公平貿易調查,美國2018年一月對中國進口之太陽能面板與洗衣機開徵30%關稅、三月開徵鋼鐵進口關稅,美中貿易戰正式登場。半年過去了,美國政府對於貿易的聲量降低了(不見得是力度降低),但從貿易擴散至科技領域,尤其是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半導體、通訊、物聯網等領域,都對準明年即將登場的5G應用。中興通訊2017年三月與2018年六月因為違反制裁禁令,遭開罰11.9億與14億美元;對於掌握5G標準關鍵專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的華為是否退出美國市場,一直都是科技新聞追蹤的重點。退不退出,其實已非關鍵,因為中國通訊廠商今年以來參與大型西方通訊設備採購頻頻失利的跡象已明,反之亦然,西方廠商也難越中國採購之雷池一步。科技戰隨著貿易戰的場,顯示新一波的增長來源是兵家必爭之地。
人民幣何時貶破七?人民銀行降準的效益為何?中國降持美國國債的動機為何?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是美國在1985年九月22日與日本、英國、法國及西德四個工業已開發國家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簽署的協議,於美國紐約廣場飯店舉行的會議目的在於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日元及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性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日元從1985年中至1989年中,升值幅度超過50%(匯率從250升到120),許多分析家將這段歷史列為日本經濟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當前中國經濟與金融量體自非三十年前的日本可以比擬,但眾所週知的中國地方債務問題嚴重,加上如房地產泡沫化等其他金融不確定因素,對於中國是否有足夠的資本面對盤根錯節的長期抗戰,值得各方持續關注。
最後,在美中是否進入冷戰的分析前,先講一段陳年往事。柏林圍牆始建於1961年八月13日,全長155公里,是二戰後德國分裂、冷戰和分割東、西歐的重要標誌性建築。1987年六月12日,美國雷根總統站在象徵凱旋的布萊登堡門前,對著柏林圍牆發表演說:“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不到兩年半後,象徵自由與獨裁之分野的柏林圍牆被拆除。幾年前隨施振榮先生前往柏林,趁著參加EXA(Europe x Asia)合作會議,有機會造訪Axel
Springer集團,在總部閣樓上的陳列品中,看到了一片非比尋常的柏林圍牆石塊(見圖),其上三個簽名分別屬於雷根的繼任者布希總統、當時德國總理柯爾與前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
(照片來源:筆者所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