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新日微信20181118 家族企業的轉型策略(五):設計的附加價值


設計的附加價值長久以來是設計產業發展的關鍵,筆者雖然將設計納入經營管理、將之視為價值創造的引擎,但十年來訪談兩岸與國際的專家探索此一議題時,一直都無法找到滿意的答案。這個價值溝通的困境,其實也發生在各類型的創新情境。創新與研發,多年來都被視為經濟與產業成長的引擎,但是由於距離市場驗證的距離過長,究竟是哪個商業環節締造了市場的成功,沒有人說得準,只能淪為各自表述、競相爭功的狀態。直到,蘋果的設計長(Jonathan Ive)多年來被創新大腕賈伯斯重用,一波波設計與創新的創新傳奇,將設計推升至一個前所未見的高度。加上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在這些年來在創新領域蔚為風潮,眾人一時之間似乎也不再講究到底設計的附加價值何在,全力追捧設計。

這些年來,台灣設計師在國際舞台上的亮麗表現並不少見,少見的是如何將國際獎項轉化為產品與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國際四大設計競賽(iF, Red Dot, IDEAG-Mark)成為台灣設計界與學生揚名立萬的競技場,沒有少得的獎項數量,卻對照出產業對設計冷漠的回應。經濟部技術處多年前啟動設計加值計畫(新創的Dechnology,亦即Design+Tecchnology),希望將台灣法人所累積巨大量體研發,再融入設計元素後,能對產品化與產業化產出更佳的績效。無奈,真實能受產業界青睞者並不多,足見設計與科技的融合仍具一段不短的努力距離,方能發揮對產業競爭力的實質貢獻。

同樣的場景也在家族企業的傳承上演,年輕一代的掌門人往往對新觀念的接受程度較高,因此,投資設計的意願亦較高,但往往此一價值取向並不易被上一代所接受。一家中國大陸的糕餅業者,經過長時間的溝通、甚至避免不了的衝突,年輕一代經營者雖然對創意設計的觀點迥異上一代,對於所費不貲的高品質設計費用難以證明其效益,自然難以取得上一代的認同。所幸,長輩對後輩的愛護仍在採煞車之餘,還是放開煞車、踩了油門。今年,這家糕餅廠商因為導入設計元素,中秋月餅的業績從五千萬,飆高為一億兩千萬人民幣,喜劇收場的皆大歡喜,讓上一代鬆了一口氣、下一代揚眉吐氣,對於設計價值的認定,由於戰功也降伏了周邊的老臣,說明經營管理的決策困境在於後驗(ex post)而非先驗(ex ante)的本質,成王敗寇的案例多了,或許能收斂一些原理原則,供後進者尋機邁向成功。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家族企業傳承應該是郭元益,2017年慶祝150週年的郭元益,第五代掌門人郭建偉的專業背景是建築與行銷,一身專著宛若設計師的他很自然地在百年糕餅工藝、設計與行銷品牌融合,近年來在競爭激烈的糕餅市場中,以設計加值引領老舖轉型,產品的核心不變,與時俱進的變化是與市場的當代對話。說故事與策展這些當代的溝通工具,若沒有150年時間的雕刻痕跡,恐怕也流於深度不足;而對於過往的流連,恐怕百年工藝與品牌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浪臣!如何在當下,結合過去的歷史感開創未來的新價值,挑戰著每一代經營者的智慧與勇氣。

筆者三十多年前在工業設計研究所期間,對有Pattern Recognition這一個觀點不甚理解,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驗的積累,日益對一詞有較深入的體會。PatternHenry Mintzberg列為策略5P之一,而如今人工智慧領域的影像辨識講究的也是Pattern RecognitionPattern一時之間中文意涵從「圖案」被拉升到技術方案、掌握趨勢與執行策略的高度。若將拓樸學(Topology)與設計工作結合,對這個時代的技術前瞻而言,一點都不需要驚訝!第四次工業革命所掀起的漫天巨浪,就是將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融成一氣,企業在面對轉型的挑戰與契機時,絕不能將設計以膚淺的圖案理解,至於如何認知、解讀與收斂為可創造價值的決策,筆者所鋪陳的片段,留給各位看倌的是如何由點、而線、而面、而三度空間、甚至四度空間的迴旋!

德國國際設計論壇(大家熟悉的iF)協助成都創業設計週所主板的論壇,來自各國的講者不約而同地拉開了設計的想像空間,留給企業的是在轉型之際的應用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