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參加一個天使論壇與尾牙。不是長翅膀的天使,是與新創息息相關的資本市場,許多Buzzword如創客、創投、私募、BP這類的字眼充斥的場合,遇到幾位新加坡來的年輕人,他們是屬於BANSEA的投資人。BANSEA是2001年由新加坡為主(Singapore-based)的天使投資人所創設,天使網絡遍及亞洲的中國、印度、馬來西亞與泰國,並擴及歐洲與美國。成員具備涵蓋各領域的投資經驗,其中亦不乏成功案例。每年舉辦10-12個交流活動,促成新創團隊與投資人的對接,包括資金的挹注與師徒式的陪伴機制。
台灣走過育成中心到加速器的歷程,創投也蛻變為私募的資本環節,對於台灣新創生態的蹣跚學步而言,邁向三十而立的階段,該有自立自強的模式與機制,觸發以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能與國際資本對接,將更有助台灣新創的活化。與這些新加坡BANSEA的年輕投資人(也有歐美成員)對話,令筆者聯想到曾經與來自加拿大的年輕投資人交流的經驗。這些年輕天使動輒握有大部位資本的身影令人好奇,他們的Track
Record (投資績效)是如何受到資本家的信賴,以至於敢於委託?抑或,他們是銜著金湯匙出世的富二代?
在家族企業傳承的發展軌跡中,台灣正加速在質與量上大步往前。企業界這兩年對於家族企業傳承的投入,可以從論壇的舉辦與參與上看到端倪,尤其令人鼓舞的是一些長輩參與公開交流,表示台灣傳承逐漸邁向開放與透明,將有助後勢的成長。當上一輩交棒,逐漸淡出經營、卸下肩頭重擔之際,迴旋的身影轉向何方是個重要的議題。出於關心事業經營的垂簾聽政、指點江山,都不利傳承。但一生的經營智慧如何締造另一個輝煌,從實業家轉身成為資本家,是一條不錯的路徑。
淡出個別事業經營的長輩,有的如閒雲野鶴、真正享受夕陽餘暉得精彩;部分投入公共事務、對產業政策提出諍言,具有直接的社會貢獻。相較於年紀輕輕的天使投資人,淡出經營的實業家若搖身一變成為資本家,將事業經營的經驗結合資本,有望對於資本運用的效率與新創事業的達陣(IPO)都有正面積極的優勢。對於新創團隊而言,年長或年輕不是重點,只要是財神爺就會附庸潘結;但對於新創團隊而言,財神爺的年紀是個關鍵的講究,因為除了財務的挹注外,產業經驗值、市場敏銳度與社會脈絡都是功成名就之除役老將的優勢。當然,事情都是兩面的,這些老將們對於互聯網所觸發的新經濟,可能反而不如年輕世代的熟稔,新創團隊在尋求資金挹注之外,其他配套的資源平台,都是邁向成功之道所不可或缺的。
同時,淡出經營的老將在一生征伐之後,深知與時俱進的環境適應性。即便沒退出沙場,關注的除了一般營運之外,對於新戰場(新市場)的開闢才是策略的選擇重點。或多或少探索一些新興領域之餘,除了從事專案融資(Project Finance)時出手外,不仿考慮累積專案的投資軌跡,衍生出資本家的投資組合,順水推舟地就成為資本家,也可協助以交棒的企業從事轉型、或可擔任投資顧問協助其他與轉型的社團朋友,協助新創團隊自不在話下,三個「協助」交織而成的新圖譜,讓老將不死、也不凋零!
看著年輕的天使,筆者的憂心是多過樂觀的。或許筆者老派!「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的商場淬煉,是年輕天使未曾積累的痛徹心扉。無論是不是互聯網的節奏,精彩的凱旋曲目往往夾雜著涓滴成河的失敗過場,失敗的休止符後,如何奏起悠揚的樂音是鍥而不捨的堅持,商場的變奏如此驚濤駭浪,因此如此動人心弦!沒繳過學費的人,往往會忽略暗潮洶湧的風險,在新創陪伴的經驗激盪中也就難以譜出高潮迭起的投資案。我所認識的年輕天使們都表現得超齡的沈穩與低調,一方面自知仍有許多學習的成長空間,一方面也排出造成超額期望的遐想空間。無論過往的投資績效如何?無論年輕天使的出身是否為二代?謙卑的功課都是從成功的那一刻就要開始學的!
創業與傳業,看似風馬牛不相干的兩個主題,在時間流轉的兩代之間,傳承著個人、家族與社會的精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