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新日微信20181224 家族企業的轉型策略(十):進擊中的奮鬥


從去年六月開始執行的科技部人文司計畫「台灣智慧製造創新營運中心」,結合東海和逢甲兩所大學的卓越團隊,我們試圖拼湊出台灣智慧製造的成功密碼。日前前往中部科學園區參訪高聖精密,原本即因與美國先進製造先驅李傑教授的合作關係與Alice(吳迎帆)執行長熟識,沒想到去年在漢諾威工具展(Hannover EMO)結識的美國總經理Peng(黃鵬宇)和負責歐洲的Shawn(黃湘)也都在台灣,舊識得以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相聚,為人生一大快事!

高聖精密黃木水董事長在兒子(Peng)出生那年,跟太座報告要創業做機械零件加工,隔年接到美國客戶委託的第一台帶鋸機床。13年後,黃董自創品牌「高聖」(Cosen)搶攻美國市場,開始了品牌化與國際化的奮鬥歷程。高聖精密在近年內,與全球鋸床界的兩大巨人德國Kasto、日本Amada齊名,成為美國鋼鐵中心評選在切削服務品牌中獨佔鰲頭,超過四十年的奮鬥歷程,正是台灣製造業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Alice在簡報中秀出了一張黃董在創業初期,荒郊野外與帳篷和汽車的合照,剛開始董事長在跑美國市場時,因為怕太晚沒旅館住、也想省錢,常直接在野外搭起帳篷。目前在台灣智慧製造創新營運中心任職的博士生,回到辦公室在臉書上寫下「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改變傳統鋸床的高聖精密,40年前竟然是『一個人+一輛汽車+一頂帳篷』開始跑美國市場,台灣2300萬人都震驚了!」當過記者的博士生所下的結語雖然有點浮誇,但對於一直在風雨飄搖環境中奮鬥的台灣廠商而言,更多的是一份尊敬與孺慕之情!

以自有品牌進攻歐美市場需要掌握競爭優勢,台灣業者在國際競爭者強敵環伺之下,能脫穎而出有一個關鍵:客製化能力,競爭者雖然有能力客製化機台,但欠缺是台灣業者所擅長的彈性和效率。高聖擁有機台設計與機電整合的能力,加上黃金60公里的黃金走廊上完整的工具機聚落,能幫客戶量身訂做最適化的機台倚靠的就是整合能力。台灣工具機得以在國際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產業群聚」所締造的競爭優勢正是其中的關鍵。但在數位顛覆的時代中,這些外部性的優勢條件正在發生激烈的變化;在世代交替的時代中,這些外部性的優勢條件也在面對空前的挑戰。

黃董在接觸到李傑教授的主控創新(Dominant Innovation)後,親自拍板大舉敲進預測保養的製造業服務化。在台灣多數機械業者尚未聽過物聯網、大數據或人工智慧的年代裡,高聖精密即展開與辛辛那提大學預測維護管理(Prognostic Maintenance Management)的開發工作,以黑手產業進駐中部科學園區,靠的就是先進創新的實力。以鋸床業者的經營成果孕育、衍生一家大數據分析公司,高盛精密再度領先群倫。Mechalogix顧名思義是Mechanical Logics,正是「新製造」結合線下機械與線上數據的嶄新營運模式。Alice簡報中提及,高聖精密去年在EMO展中推出相關服務,引發德國業者高度重視,而競爭者今年在相關展會中紛紛推出應用服務,壓力不小!

東海與逢甲大學研究團隊參訪的會議室中,筆者注意到Alice, PengShawn的職銜出現了微妙變化,分別是行銷副總、業務副總與客服副總。私下交流時也得知Peng將放下耕耘多年的美國職位,回到台灣來任職,而Shawn雖沒有明說,可能也要告別住了很久的荷蘭。2017EMO展會上目睹三位二代各司其職、精準補位地在國際市場上領導高聖精密攻城掠地,感動與感佩不足以形容筆者的心情。高聖精密在邁向第二個四十年的經營,傳承的工作早就在海外歷練的實戰養成中,淬煉出一批能傳業、又能創業的二代團隊。黃董在長期經營上的卓越表現,絲毫不比在市場上的成就遜色!

幾次見到黃董,覺得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鄰居阿伯,笑咪咪的老人家在事業上的奮鬥可一點都不含糊!根據Alice轉述的老人家拍板定案進軍智慧製造,更令筆者多了對其睿智與果斷的尊敬。進擊中的奮鬥,一個人+一輛汽車+一頂帳篷,那張泛黃的影像所紀錄下來的,不僅是高聖精密的記憶,也是台灣人的奮鬥與驕傲,是台灣企業傳承的關鍵基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