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有一位研究家族企業傳承的同事來找筆者,很興奮地告知一些從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觀察到家族企業的股權變動,彷彿小女孩(在筆者看來像小女孩的財金正教授)找到什麼珍寶般地,像老爺爺炫耀新的發現。同事所發現對筆者的直覺而言,是為了在這個巫卡時代?提升經營決策品質,波動、不確定、複雜與模稜兩可標記了這個時代的特性,英文字母的第一個字就構成了巫卡(VUCA)的縮寫,不僅如IMF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世界經濟論壇預言2019年四朵烏雲罩頂,也在全球保護主義浪潮來襲下,呈現卡卡的困境。逆向思考與另闢蹊徑比較可能跳脫既有困境的束縛,台灣多年來一直羨慕北歐與歐洲小國的經濟發展軌跡,若從這些社會脈絡找到一些家族企業的蹊徑,提供了另外的可能。
荷蘭畫家哈勒曼特(Henk Helmantel)最近在台灣受到不少關注,他專注於畫靜物與教堂的特殊風格,歐洲當代寫實主義大師在藝術市場的風格十分特殊。多數以靜物(Still
Object)這麼不起眼的主題作畫,他的畫風並非我個人所喜好的,畫作中最常出現的是橫亙在下緣約四分之一處的檯面,與其上各類型生活中的凡物(水果、瓶罐、麵包、、)。從靜物表面反射的光影,還原畫室空間的深度,是奇美博物館蔡宜璋建築師教筆者欣賞哈勒曼特畫作的開始,從教堂空間的深度隱約透過畫家深邃卻簡單的眼光欣賞平凡中的偉大。筆者開始欣賞哈勒曼特的畫作,要感謝奇美博物館的設計師蔡奇璋建築師,他有如老頑童般地講解哈勒曼特畫作中的空間,引領筆者進入奇幻的藝術與建築之旅。
信仰是哈勒曼特日常的一部分,他認為個人的創作天分是上帝的恩賜,所以他必須努力地將上帝的恩賜發揮到淋漓極致。平常從早到晚在畫室中勤奮地從事單一的繪畫工作,可能是習慣於五光十色的現代人所難以想像的單調生活。哈勒曼特在主日的生活以教堂為軸心,抖落塵世的煩囂,教堂空間的單一從哈勒曼特所記錄下來的影像中,依舊是平淡無奇!令人好奇的是哈勒曼特何以數十年如一日,過著那麼「無聊」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對那個無聊的生活還情有獨鍾!專注於簡單,使得哈勒曼特的畫作綻放著令人震懾的力量。
奇美博物館的凝視日常(The Beauties
of Simplicity)特展,從去年一月25日展到今二月25日。平凡無奇的生活是最佳檢驗品格的方式,或許習慣了忙碌緊湊的生活節奏,或許被一直連線(Always Connected)的現代科技壓得喘不過氣,或許被現代媒體的重口味養得對嚥不下平淡,對日常中簡約的美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索然無味。回歸本質的生活,少了現代人熟悉的聲色犬馬,卻多了現代人陌生的寧靜致遠。各類型的成癮問題,源自於缺少內在的寧靜,一味追求外在的刺激,The
Beauties of Simplicity在哈勒曼特自在的人生漫步中提供了現代生活最深刻的反諷。也是生活在台灣在這麼匆忙的腳步中該好好沈澱的。
持續就是力量,尤其是對平凡的事物能有所堅持,其間必然有玄機。只是外行人看熱鬧,熱鬧一過就人去樓空,汲汲營營再尋覓下一個熱鬧;但看門道的內行人,守著門道所許諾的成長空間,不隨著人云亦云的盲從起舞,看似笨拙、無聊的平淡卻是最佳的成長策略。當代股神巴菲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對於投資標的深刻的理解與長期的持有,對應外在環境變遷的適度調整,使得他所領導的波克夏投資公司每年為股東創造20%的超高報酬。深耕藝術的哈勒曼特與專精投資的巴菲特,在本質上是如此地相似!
藝術典藏往往被視為有錢人的餘興節目,但高齡90的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先生,一生除了經營事業所累積的大量財富與悠然自得的生活哲學外,更令人讚嘆的是將其畢生的收藏典藏於奇美博物館,並捐給社會作為教化的公共財,出借多把名琴參加世界大賽以孵育如曾宇謙之台灣音樂家,被造就年輕小提琴家的曾宇謙說我比誰都努力做自己,正是寶劍配英雄的曠世傑作。曾宇謙在努力做自己、忽略世俗價值上,和哈勒曼特是如此相似。
從凝靜昇華為寧靜,由畫觀人,哈勒曼特的特展適合心情浮躁的台灣人觀展,在複雜紛擾的時代,導引凡夫俗子如我者「凝靜」了悟致遠的穿透力,指引一條具體可行的道路,引導我們邁向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以重新定位值此亂世的自處之道。由畫觀人,哈勒曼特的特展也讓我們看見老一輩企業家的格局與氣度,那是推動台灣成長與持續的專注力。
最後一週了,還沒現場觀賞哈勒曼特的朋友們,趕快去奇美博物館親自體驗「寧靜致遠」的震撼力吧!
(改寫自筆者「日光之下無新事」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