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創新在這個不斷被顛覆的創新年代並不是顯學,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講究的是不斷「改善」,相較於激進式創新(Radical
Innovation)在層出不窮的典範轉移中顯得有點緩不濟急。但事實的真相真是如此?創新固然重要,但回到管理現場,似乎基本的馬步蹲不穩,創新走得搖搖晃晃,激進與漸進的雙引擎如何產出複合動力是門學問,而重返基本功更是不可或缺,因為Radical拉丁源頭的文義,正是我們日漸忽略的Back to basics(回到根本)。
讓我們回到根本來看看這個變動時代的創新基礎。日式管理的第一課5S包括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及身美(Shitsuke),這些老掉牙的原理原則若執行得不透徹,螺絲可能就鬆動了。前四個S應用到工作場所,乍看之下似乎跟華人老傳統有關的小學,朱熹著的「小學」載明初學的蒙童所應該學習的項目是灑掃 、應對、進退的禮節。這些每天早上都得要從事的細節,不僅僅符合當代環保理念,也由外在的活動直接反映了內在生命的品質。
5S管理中最重要也最難做到的一項是Shitsuke。「身美」或躾(讀音同「美」),是一個日文漢字,意即將美和身結合,外表美美的不夠、舉手投足的美好優雅,表達出身「好人家」是其精髓。對應中文,或許「教養」一詞最為貼切,累積良好習慣、轉化為好教養,不是一簇可幾的,「文明」與財富並不成比例。因此,躾由裡而外的展現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的成熟度,扭捏做作或名牌加身適得其反地凸顯了「逆躾」的內在空洞。俗稱「富過三代、才知吃穿」不是沒有道理的,躾的品味可以透過由外而內的學習過程精進,但內化為氣質才是不斷持續追求的目標。「自信」或許是超越物質主義的檢核標準,父母如何傳承「自信」給子女?是個大哉問,也不分階級!
好友車王電子蔡裕慶董事長多年前在暨大管理學院舉辦磐石會的大型活動,時任院長的筆者陪同蔡董進行場勘的第一站是管院的廁所。過了蔡董這一關,才迎來了磐石會的董事長會員們與主講的嚴長壽總裁。最卑微的日常設施水準反應了不僅是打掃的阿姨們勤不勤快,也不是硬體設備單價如何,而是軟體的「躾」。公共場所中水槽與洗手台常常濺滿了水或茶漬,地板也常積水,顯示那個方圓裏的習慣好不好及公德心佳不佳,魔鬼真是藏在細節裡啊!「躾」就從這些細節中反映了一個人(或那些人)的軟實力。
治國、平天下似乎多數人而言有點遙遠,但修身、齊家卻是任何人都脫不了干係的。一個人被批沒教養,往往高比例是家庭失能所導致的,這跟學歷或學力是沒有關係的。「躾」將身與美合起來就是在「修身」,無奈真善美原本應該合起來的三股繩子,在工業社會被拆解開來的追求真理的專業能力、追求良善的品德教育、和台灣嚴重欠缺的美感教育(音樂和美術課都移作他用了),難怪「躾」似乎只侷限在藝術設計類科的那些人、新時代的AI只侷限在數理好的那些人、「德育」聊備一格(許多大學已廢除虛應故事的操行成績),因此,許多教育機構以「全人教育」標榜其特色,令人唏噓啊!
所有的企業都對員工的誠信高度關注,這和員工的操守與品德有關,沒有老闆願意飼老鼠咬布袋,但日久才能見人心啊!人在「時間」這門功課前才學會謙卑。智德體群美這五育的順序固然和我們背誦的順序有落差,但沒有一個面向是經得起時間的淬煉的!一代的檢驗不夠,跨代的檢驗或許才能見真章,「躾」在跨代之間的價值交流中,觸發代際溝通是積極、正面的挑戰,不僅僅是現場管理5S中的一個檢核點。「躾」在跨代之間的傳承是艱鉅的任務,在財富真正自由的「那些人」才行有餘力去觀照形而上的層面,在最平凡的灑掃、進退、應對中,也在飲食偏好與穿著品味中,透露了高貴的氣息與教養,顯示一個家族的文明程度與對社會的外溢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