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新日微信20191014 礦藏與礦權


人類歷史一直在高相似度中,重複著前人的錯誤。唐太宗開創的華夏歷史高峰,貞觀之治令人緬懷,他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堪稱治國方略。即便管轄權力不及於一國,任何治理都不能忽略銅、史、人這三面鏡子!人類基於資源缺乏或慾念作祟,導致「貪」這個陷阱網住了不少企業經營者,甚至當國家領導人在理念與現實間出現缺口之際,鋌而走險以戰爭收場所造成的憾事,其中的犧牲是相當可怕也令人警惕的。中國慶祝建政七十年後,副總理劉鶴旋即銜命前往美國進行第十三輪談判,但各方評論均對成效抱持存疑的態度,貿易戰後續的科技戰與貨幣戰方興未艾。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Graham Allison教授分析美中之間的矛盾,在YouTube的傳播效應下引放大了強力迴響。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分析總結了十六場兩強相爭,最後四分之三以戰爭作收,隱喻美中之間從2018年三月開打的貿易戰,絕難善了!戰爭涉及多元的原因,但資源不夠分配引發集合式爭奪的現象基本上是一致的,握有資源者啟動爭奪與欠缺資源者啟動爭奪的方式不同,但存乎於領導人、決策者心中的動機,均須以史為鏡、以人為鏡避開禍端、追求可持續的未來!但當前西方民主制度受困於選舉逐漸民粹化,切分社會議題、製造對立後走偏鋒的極端主義不僅橫掃西方世界,也對大國博弈埋下不安因子!

國際關係滿布雷區?各國內政亦步履蹣跚!繼馬雲如一年前宣佈退休的九月十日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騰訊的馬化騰戲劇性的卸任與近期民營企業富豪的狀況頻傳,透露出中國於2018年剛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後的鐘擺逆向修正。劍指互聯網公司的改革動作,中共政權對於財產權的掌握正與時俱進地指向新經濟的主要礦區:數據。曾經,中國經濟仰賴自然資源作為主要的要素稟賦,煤礦與鐵礦在那個中國經濟騰飛前期,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曾經,中國經濟仰賴人口紅利,妥善運用國家資本主義的招商引資、築巢引鳳,吸引了前仆後繼的外資前往淘金。曾經,中國經濟仰賴龐大的內需市場作為實驗場域,培育出全球歎為觀止的新經濟,但套、養、殺的老套路驅動國進民退的發展,令人不寒而慄!有如香港迄今未解的困境一般,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埋下全面的不安因子。

過往因為爭奪資源(或礦藏)而導致兵戎相見的案例所在多有。數據,新經濟的主礦區,成為主要爭奪的標的。新經濟中,無論市場行銷、生產製造、經營管理或循環經濟,無一不需要以新框架的數據採集與分析作為基礎,從數據中可探勘出來的新型態洞見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因為數據的關鍵角色,掌握伺服器裡與互(物)聯網每天流動的數據,有如掌握煤、鐵礦的開採權利一般,對後續的經濟發展與競爭力至關重要。但數據礦藏比煤、鐵礦藏更具殺傷力的是知識的外溢效果。用資訊電子的語言描述,傳統資源稟賦是類比的,其優勢無法複製,傳統礦產的開採會隨時間推移而造成礦藏減少(除非新技術的介入,如頁岩油與頁岩氣的開採技術有別於傳統能元之開採),但知識或數據的加值利用具有外溢效果、網路外部性與長尾效應,掌握數據礦藏有別於自然礦藏,難怪工業強國無不就此嚴密部署。而礦藏的開採又與礦的產權息息相關,一個產權不穩定的國家社會,勢必在未來難以吸引數據的投資。

除了數據礦藏在制度面的障礙,個資保護是一個新顯學,網路資安是另一個新挑戰!個人的資料的確屬於自己擁有,但累積與拼湊大數據的整體產權歸誰所有?迄今尚無定論!但全球瀰漫著對於大型企業治理的信任危機,搜集與分析這些資料固然有可能產出正面效益,但更多憂疑存在於這些分析結果的運用倫理。數據倫理與法治的對話有待加速,以因應十倍數的科技發展與奠基其上的商業應用。

此外,大數據並非一般規模或營運模式的企業玩得起,科技剝奪在未來將加深企業之間的對立,也會阻礙數位轉型的發展。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的永續發展目標,目前已為多數識者琅琅上口,第十七的永續發展目標「夥伴(Partnership)」是當前追求永續的關鍵,沒有相互信任的基礎就難以建構夥伴關係;沒有夥伴關係,科技連結再強,都不足以彌補社會連結的缺口;沒有社會契約的隱形架構,數據礦藏是否得以形成,仍在未定之天;沒有數據礦藏,產權的保護制度也淪為空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