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對峙的型態也與時俱進!目前隱約出現複合形態包括貿易、科技、貨幣、冷戰等字眼紛紛出籠,描述美中對峙所牽動的全球情勢。對於台灣而言,台商回流所造成的投資熱潮,除了全國工業總會多年前所提出的「五缺」並未得到有效的解決,在稅制、關稅優勢與政府效率這些挑戰未解下,台商回台的佈局依舊受到許多限制。除了前述的挑戰外,全球競逐人才的趨勢未減,台灣政府如何祭出有效的人才政策,考驗後續經濟發展的推升力度;而個別企業如何有效爭取人才,也決定了未來的競爭力。
台灣曾於1970年代經歷了人才外流(Brain Drain)的困窘時期,在1980年代憑藉著當時台灣的人才存量衝出了資訊時代的代工榮景,在1990年初期美國經歷不景氣時,透過有效的政策汲引造成人才回流(Reverse Brain Drain),締造了迄今仍支撐台灣經濟與產業的半導體產業,譜下了台灣產業發展最精彩的一段傳奇。而過去20年間的全球經濟變動(特別是中國的崛起),台灣產業卻未能有效升級轉型,在外在優勢條件(大舞台與高所得)汲引下,又造成台灣的一波人才外流,引發各方關注的「高出低進」對台灣可持續的競爭力所構成的威脅,似乎又出現了轉折,只能感慨(或讚嘆)世事多變!
很多旅居中國大陸的台商朋友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長假,返台慶祝中華民國國慶,藉此假期會見許多老友,不亦快哉!一位旅居上海近三十年的台商說:「要來趕快來啊!不然,我們要回來啦。」一位在北京落戶近二十年的朋友也在詢問台灣的發展,雖然返台意圖未溢於言表,也昭然若揭了!這些多年經略中國工廠或市場的沙場老將,與當前返台資金的趨勢一致,接下來的課題是台灣如何槓桿這一波的人才回流?高出低進的頹勢或有逆轉的跡象,台灣產業如何吸納這些經驗值?人才為台灣產業的下一條曲線做出貢獻?青銀共創的對接際遇如何發展下一波的台灣優勢?這些課題都需要審慎思考、嚴謹因應。
台灣當前以半導體產業一直獨秀的不均衡,有無可能結合物聯網的想像,融滲至非半導體之各個產業的數位轉型,返鄉的鮭魚人才所擁有的能力或經驗與台灣產業當前急迫需求,匹配與調適是決定這些經驗值能否成為競爭力的增強或削弱的因素之一。當初,衝著對岸高報酬而去的叛將(與其隨眾),這一波看來無緣返鄉,但最起碼對岸無法持續磁吸的半導體、面板(或其轉型)的人才,若能有效地被台灣求才若渴的相關產業吸納,無異是美中對峙中的台灣紅利,展開策略型人力資源部署,此其時也!這個急迫的覺醒,不限於半導體或高科技產業,各行各業欲在下一輪的競爭中生存,均須重視人才!
關於走出去,「中國與非中國」或「美國與非美國」是兩組對立的命題,全球供應鏈重組有待更活絡的人才流動,因此,以台灣為中心朝向東、南、西、北輻射的各級人才網,若能有效槓桿早已國際化的大學連結,透過各大學在當地的姐妹校招募當地人才(有經驗的畢業校友或具爆發力的在學學生)為己所用,一方面紓解對人才的飢渴,另一方面提升國際化營運的當下人才存量與未來人才流量。除此之外,台灣產業如何深化與本地大學的合作,將外籍交換生或學位生當作綿密的人才網絡,建構出更強的國際人才庫,有許多值得努力的地方。
關於引進來,1990年代寄存於美國人才與2020年寄存於中國的人才結構不同,運用的策略自然也迥異於以往。返鄉的退休人才,若能退而不休、持續發揮人生智慧,實為台灣產業與社會之福!但如何為自己的人生拉出另一條曲線,也考驗著自己的智慧。而那些返鄉的非退休人才,能否有效融入既有組織,同步考驗著台灣整體人才存量的水位與個別企業的人才優勢。經營者用理性說服人資部門與用感性展現組織文化之前,自己必須胸懷有容乃大的氣度。容易嗎?不容易啊!相對的,見過大江大海、自詡為人才者能否自在於小池塘,是心態與身段的考驗。但,能有效發揮的方為人才,知所進退也需要智慧!
過去苦於人才外流的台灣,受益於這一波人才戰爭的移動可能,但真正能受惠於人才移動者一定是那些善於體察這一波人才動向,積極爭取人才為己所用的企業,下一波的優勝劣敗似乎也在當下有了初步的徵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