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每年初都會發布全球風險報告,2020年報告中九項經濟風險均被歸在低可能性(Likelihood)與低衝擊性(Impact)的左下角象限、四項科技風險與五項地緣政治風險大概落點在中間不太極端的位置、五項環境風險落在高可能性和高衝擊性的右上角象限,黑天鵝出現在預估高衝擊與低可能的「傳染病」;此風險報告公布沒有多久,武漢就因肺炎封城,與傳染病同列社會風險的水資源危機也在世界各地節節高升。今年初各地降雨均不如預期,加上洗手防疫的需求,「旱」可能是大癘之年接下去的挑戰。
持續攀高的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已經橫掃全球,病毒傳染所造成的供應鏈斷鏈風險也因而攀高,社會風險與經濟風險匯流,導致更大的風險!近期哀鴻遍野的觀光業,義大利疫情失控造成幾個北部城市陸續封城,觀光損失上看74億歐元,對整體歐盟社會與經濟的風險與威脅都在持續蔓延。反觀台灣觀光業,蕭條已不足以形容那伊于胡底的下墜之勢,衝擊不只衝擊終端的住宿與餐飲,未來飯店倒閉之勢恐怕不是振興劵擋得住的,而一路回溯到食材原料的農漁牧產業,均已感受到凜冽的寒風。欲打造供應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竟,但如骨牌般的倒塌卻是這個標註著VUCA的時代一不小心就會遇上的。
德國在2012年提出工業4.0戰略時,曾推估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結構改變是從集中化的巨型工廠轉向分散化與網絡化的中小型工廠、從離岸生產轉向在(或近)岸生產、長而複雜的供應鏈轉向短而移動的供應鏈、大量生產轉向大量客製化,這四個特徵有如天外飛來一鎚,把過去四十年所逐步建構、演繹的全球供應鏈格局打得粉碎。分散式的生產模式會降低規模經濟的優勢,但全球經濟成長下滑,需求不振的市場加上回應永續挑戰的生產模式,過去四十年由於價格競爭所引發的盲目投產與產銷失調,正經歷典範轉移的過程。全球的新架構如何在規模與範疇之間取得兼容的新優勢,正是今年初世界經濟論壇倡議的利害關係者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所揭櫫的未來願景,強調可凝聚(Cohesive)和可持續(Sustainable)的經濟活動,將衝擊接下去的人類社會。而可凝聚與可持續的供應鏈,正在解構與建構的歷程中摸索著新時代的秩序。
由於疫情的限制,新興線上流程大幅結合傳統線下流程,加速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架構「虛實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的投資、進展與實現。四十年來的物理供應鏈在加入了物聯網的創新後,發生了化學變化,部分身處智慧製造領先群的業者已經將其自身優勢擴散至供應鏈上下游,強勢的大型業者將帶動資源有限的中小型供應鏈夥伴,全面進行供應鏈革命,回應日趨分散化、日趨網絡化、日趨在地化與日趨客製化的供應鏈,在日趨縮小的規模中必須倚賴日趨豐富的範疇來承載競爭優勢。因此,除了萬物連上雲端化的骨幹網絡正在集結成型外,所許諾的新產銷模式在科技被逐步採用後將掀起新的人類社會架構。
垂直供應鏈的倡議對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與過往高度發揮群聚優勢競逐國際市場的台灣產業而言,正是不可錯過的新時代、與大展身手的機遇!由於倡議多年的大量客製化在未來將有突破性的發展,過去以第四方物流模式進軍國際市場的業者,將有望以初階組裝廠或服務檢修據點為主,進一步結合軟體與系統優化混程(Hybrid Process)、兼容線上與線下的最適化排程,不僅必須超越單一廠區的內部優化,也須嫁接台灣廠商所熟悉的在地群聚,建構新供應鏈的優勢模式,逆轉過往上一個世代中經濟規模不足的競爭劣勢。
台灣廠商在崛起的中國大陸找到了廣大的練兵場域,但追求規模經濟與成本優勢的年代似乎已經漸漸遠去。在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風險報告中的五大風險,都不利於運用過去三、四十年的集中化模式套利的業者追求可持續優勢之際。新的模式在新技術被接受與新人才被整備完成後,將全面顛覆全球的產業與經濟,武漢封城那天過世的當代創新大師Clayton Christensen所勾勒的Disruption將不再侷限在產品、或個別流程,而可能是1776年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一個典範轉移,綜合性地解決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所導致的永續挑戰。而這個新的供應鏈典範,將承載人類社會繼續航向下一個文明的輝煌!
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