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週年的世界地球日在一片低迷中度過,全球防疫的戰事尚未竟全功。週末兩起群聚感染,分別在台灣的敦睦艦隊上與新加坡的移工宿舍裡,顯示此波疫情的挑戰仍有待同心協力的夥伴關係予以克服。新加坡在週末爆發外籍移工的集體感染確診,成為亞洲確診人數的第一名,確診人數中有95%是移工,許多檢討面向中,移工的人權問題再度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疫情感染所凸顯的移工(或所有勞工)生活品質的確保,對在疫情衝擊下的老闆們是一項艱鉅的社會責任考驗。除了個別移工的人權外,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再度受到關注。
居家令徹底改變企業流程,對美中貿易戰後全球供應鏈的新格局產生了新的衝擊。除了產業結構丕變,另一深受衝擊的經濟因素是就業。當在餐廳、商場、飯店等場所服務的基層勞工,成為第一批受害者,服務業成為疫情第一個重災區。全球汽車龍頭不斷下修開工時間,五月開始將比三月底的開工時數再砍一半;一葉知秋,製造業也難自外於這波疫情的重災區之外。但接下來恐怕連工作型態通常不需近距離接觸人群的白領工作,也將捲入這波裁員或放無薪假的漩渦之中。服務業、製造業與失業,業業都是艱鉅的挑戰。華爾街日報報導,第二波失業潮正要襲擊那些先前以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的人:原本在家工作者與專業服務的顧問均受波及,美國公務員因各州或市政府預算吃緊只好放無薪假。所得緊縮後的消費構成計算GDP的三腳督缺一腳,對「投資」這一腳的連動效應還在路上,令人不寒而慄。
美國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不斷攀高與麥肯錫對歐洲失業人數的預估,在在都令人對於疫情引發失業與無薪假的未來投注更多研究與規劃因應方案!除此之外,由於社交距離的需求,蓬勃發展的線上活動徹底疫情前的生活型態變動,也徹底改變未來產品與服務的形態,造成更大量轉型與顛覆(Disrupted)的產業結構,以及迥異於以往的工作技能與人才培育方式。IBM執行長Ginni Rometty在接受財星雜誌訪談時提及,企業在疫情期間受社交距離或供應鏈斷鏈波及,沒有滿載時的工作量所空出的工作時數,若轉換為教育訓練時數,可望對於人才升級做好超前部署。誠哉斯言,但實務上似乎反其道而行,在撙節開銷的大方向下,教育訓練的預算往往是最早被砍掉的。
巨變年代,對於組織冗餘的倡議日趨熱烈,對於豐田管理的精實開始出現修正的分析。倘若企業在這一波行有餘力,對於升級轉型的超前部署,需要加碼投資人才,面對無工可作的員工的部署,正是見真章的關鍵時刻。根據KPMG調查,受疫情影響導致40萬的原駐陸的台籍幹部中有近63%放棄返回大陸工作,這個現象也發生在高等教育的就業市場,今年收到許多在對岸高校任教的年輕博士們與鮭魚返鄉的履歷投遞。這些多半是中階以上、體力與經歷俱佳的專業或管理人才,不僅順勢吸納人才、擺脫過去二、三十年人才失血的窘境,改寫Oxford Economics預測台灣在2021年是人才最貧脊的經濟體,同時強化策略人力資源管理的部署。這些對於新興科技接受度較高,導入混程人才培育(On-line+On-Site),以教育訓練去化工時的庫存,順勢提昇人才稼動率,並超前部署數位轉型所需的能力,協助人才轉型,也就是協助企業轉型。
1980年代至今,四十年期間的全球化實踐引發了各種不均與被剝奪的質疑,全球化紅利如何分配,構成了政治的操作空間與共融(Inclusive)的創新演繹,各種全新體驗紛沓而至,負利率、負油價都是這個時代的新現象,令人不知如何因應?策略規劃不知該如何進行,充其量只是規避風險的營運做法。大破似乎也是大立的契機,但要立於不敗之地都屬不易,何奢言大立?領導人的共融思維導致企業是否發展出共融的營運模式,以至於決定一家企業是否能如彼得.杜拉克所言引領時代持續創新、邁向未來。舊思維與舊模式均在解構中,眾人引頸企盼新模式能帶來新希望、新模式有賴新思維、新思維有賴領導人以無與倫比的智慧與勇氣,領導我們這些販夫走卒迎向新生。疫情若沒沖垮就業,加速的數位轉型也會對現有的產業型態與就業機會造成海嘯般的沖刷。在技能畫的超前部署,此其時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