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曼在他2005年的經典大作「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論及全球化分為三個階段:國家的全球化、公司的全球化與個人的全球化。第一類全球化始於大航海世紀,冒險的DNA是任何擴展的前提,但只有國家在五、六個世紀前具備豐沛的資源能實現開疆闢土的熱情;第二個階段是那些深具創業精神的企業家,引領著經濟活動的擴張與社會文化的交織,豐富了彼此;由互聯網促成的全球化3.0實現了悸動的靈魂可以獨自航向偉大航道,太多第三方、開放創新的平台資源可供運用,只怕你沒有好的點子。
航海王不僅是膾炙人口的日本動漫,也是近來眾所矚目的投資標的,不過五年前全球第七大航運公司韓進宣告破產,高低跌宕的加速循環真是令人怵目驚心。近期航海王在台股表現亦不遑多讓,台股人氣王貨櫃三雄於七月第三週陸續舉辦法說會與股東會,由於船期延誤、缺櫃、缺艙及塞港情況沒有紓解,均維持高檔運價,也看好營運後市。但營運好不等於股價好,法人趁利多大賣股票,航海王在股東會後全數遭遇大風大浪。不過,面對長期趨勢或結構,股市這扇經濟櫥窗在烏卡(VUCA)時代大概僅能掀起短期的小波瀾,中長期趨勢的大浪何在?依舊寄望進階版的全球化。
鴻海集團曾自詡做六流企業:三虛「訊息流、技術流、資金流」及三實「人員流、物料流、過程流」,六流涉及的範圍均為製造業服務化的場子,做起來了,不要說鴻海,全台灣的製造業都升級轉型了。服務由一個個流程的串接而成,「流」若有似無,而流程卻是經營管理中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宏觀層面,前述這兩年由於疫情造成的航運大亂,只是物料流與過程流雙伴效應所引發的諸多困境之一,此一困境在地緣政治的催化之下,解決問題的難度有增無減。微觀層面,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網購、外送成了日常,也讓物流、貨運、倉儲與電商等產業大幅逆勢成長。然而,隨著一鍵結單的全民爽買的同時,卻苦了相關產業最基層的人員,物流司機每天超時工作還送不完貨、堆積如山的倉儲倉庫,理不完的貨引發不僅是積怨已久的過勞悲歌,也是在未來全球在地化即將面對流程銜接的重點環結。除了大型零售業者致力於新科技應用的商機外,面對新型態物流中的勞動力轉型課題與當地法規調適的困境,也都是企業需要超前部署的服務層面,人資部門轉型刻不容緩。
撰寫本文之際,Line傳來好友徵才的訊息:…30歲以內,大學學士以上,英文中上程度,工作地點國外。主要是Electr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 Science & Engineering為優先…一但錄取公司有搬家補貼。一看就知道半導體廠又在從事人員流的部署,台灣另一波的人才外流不遠矣!這類型的獵人頭服務,也會透過各種虛的管道四處流竄。因應全球在地化,人才初期勢必面對一波流動,俟當地人才供需平衡後才能舒緩流動的壓力,這個過程中逐漸達到均衡的關鍵因素是在地人才的供給,這和高等教育產業息息相關。
資訊流和技術流可以分開觀察,也可匯流觀察。分開觀察意涵有許多線下營運無法和線上資訊匯流,這一波的虛實匯流(Online Merge Offline)雖在各行各業迅速擴散,但還是有許多知識場域難以完全資訊化、數據化或智慧化,因此,如何運用知識螺旋架構,悠遊於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與Internalization創新既有知識譜系,結合新時代人工智慧,是一項極大的製造業服務化工程。
另一方面,資訊流和技術流匯流,正式實現新製造的核心,將IT與OT匯聚成一股強大的衝擊力道,影響所及不僅內部的營運效能,更重要的是在優勝劣敗的淘汰賽中改變競爭版圖。這兩類(或一類)的技術服務業商機無窮,尤其是企業營運逐步邁向全球在地化之後,資料的存儲架構、工業人工智慧運算與5G結合後的部署、排程的運算與決策等等,都需要知識(或技術)服務業者投入,具前瞻性的分散式架構才有望實現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資金流有如血脈,在此波疫情中或國際企業發展過程中,均動見觀瞻!K型反轉的關鍵還是資金鏈,未來綜合前述五流匯聚而成、與資金流結合的綜合經營績效,可能對台灣企業在未來全球在地化的國際財務管理構成新的挑戰。過去以國際貿易為主的經營型態(特別是中小企業),未來將在全球在地化的發展中更多結合在地財務與金融資源,新的營運模式將更加繁複,相關管理人才也有更高的需求。
下一波全球在地化的結構性改變,雖如張忠謀董事長在亞太經合會上演說的預測,各國晶片走向自給自足的趨勢將會讓製造成本提高,技術進步放緩,呼籲自由貿易的方式才是最佳解方,但當效率已非最佳解時,全球在地化所影響的就不僅半導體一個產業,各行各業如何轉型六流企業,加上第三方技術(知識)服務業者的機會,均值得經營者深思。
航海王不僅是膾炙人口的日本動漫,也是近來眾所矚目的投資標的,不過五年前全球第七大航運公司韓進宣告破產,高低跌宕的加速循環真是令人怵目驚心。近期航海王在台股表現亦不遑多讓,台股人氣王貨櫃三雄於七月第三週陸續舉辦法說會與股東會,由於船期延誤、缺櫃、缺艙及塞港情況沒有紓解,均維持高檔運價,也看好營運後市。但營運好不等於股價好,法人趁利多大賣股票,航海王在股東會後全數遭遇大風大浪。不過,面對長期趨勢或結構,股市這扇經濟櫥窗在烏卡(VUCA)時代大概僅能掀起短期的小波瀾,中長期趨勢的大浪何在?依舊寄望進階版的全球化。
鴻海集團曾自詡做六流企業:三虛「訊息流、技術流、資金流」及三實「人員流、物料流、過程流」,六流涉及的範圍均為製造業服務化的場子,做起來了,不要說鴻海,全台灣的製造業都升級轉型了。服務由一個個流程的串接而成,「流」若有似無,而流程卻是經營管理中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宏觀層面,前述這兩年由於疫情造成的航運大亂,只是物料流與過程流雙伴效應所引發的諸多困境之一,此一困境在地緣政治的催化之下,解決問題的難度有增無減。微觀層面,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網購、外送成了日常,也讓物流、貨運、倉儲與電商等產業大幅逆勢成長。然而,隨著一鍵結單的全民爽買的同時,卻苦了相關產業最基層的人員,物流司機每天超時工作還送不完貨、堆積如山的倉儲倉庫,理不完的貨引發不僅是積怨已久的過勞悲歌,也是在未來全球在地化即將面對流程銜接的重點環結。除了大型零售業者致力於新科技應用的商機外,面對新型態物流中的勞動力轉型課題與當地法規調適的困境,也都是企業需要超前部署的服務層面,人資部門轉型刻不容緩。
撰寫本文之際,Line傳來好友徵才的訊息:…30歲以內,大學學士以上,英文中上程度,工作地點國外。主要是Electr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 Science & Engineering為優先…一但錄取公司有搬家補貼。一看就知道半導體廠又在從事人員流的部署,台灣另一波的人才外流不遠矣!這類型的獵人頭服務,也會透過各種虛的管道四處流竄。因應全球在地化,人才初期勢必面對一波流動,俟當地人才供需平衡後才能舒緩流動的壓力,這個過程中逐漸達到均衡的關鍵因素是在地人才的供給,這和高等教育產業息息相關。
資訊流和技術流可以分開觀察,也可匯流觀察。分開觀察意涵有許多線下營運無法和線上資訊匯流,這一波的虛實匯流(Online Merge Offline)雖在各行各業迅速擴散,但還是有許多知識場域難以完全資訊化、數據化或智慧化,因此,如何運用知識螺旋架構,悠遊於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與Internalization創新既有知識譜系,結合新時代人工智慧,是一項極大的製造業服務化工程。
另一方面,資訊流和技術流匯流,正式實現新製造的核心,將IT與OT匯聚成一股強大的衝擊力道,影響所及不僅內部的營運效能,更重要的是在優勝劣敗的淘汰賽中改變競爭版圖。這兩類(或一類)的技術服務業商機無窮,尤其是企業營運逐步邁向全球在地化之後,資料的存儲架構、工業人工智慧運算與5G結合後的部署、排程的運算與決策等等,都需要知識(或技術)服務業者投入,具前瞻性的分散式架構才有望實現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資金流有如血脈,在此波疫情中或國際企業發展過程中,均動見觀瞻!K型反轉的關鍵還是資金鏈,未來綜合前述五流匯聚而成、與資金流結合的綜合經營績效,可能對台灣企業在未來全球在地化的國際財務管理構成新的挑戰。過去以國際貿易為主的經營型態(特別是中小企業),未來將在全球在地化的發展中更多結合在地財務與金融資源,新的營運模式將更加繁複,相關管理人才也有更高的需求。
下一波全球在地化的結構性改變,雖如張忠謀董事長在亞太經合會上演說的預測,各國晶片走向自給自足的趨勢將會讓製造成本提高,技術進步放緩,呼籲自由貿易的方式才是最佳解方,但當效率已非最佳解時,全球在地化所影響的就不僅半導體一個產業,各行各業如何轉型六流企業,加上第三方技術(知識)服務業者的機會,均值得經營者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