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新日微信20230102 嚴肅因應人才再度外流的挑戰

新日微信20230102
嚴肅因應人才再度外流的挑戰
 
「少小離家老大回」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名句,改變一個時空背景對照台灣產業目前的人才挑戰,似乎可看到驚人的預測力。「老大回」的現象特別可以從長期旅居海外中高齡者的回流觀察印證。如今台灣生活與醫療品質,吸引他們帶著多年海外的工作與生活經驗,或退休、或持續在職場拼搏,他們對台灣社會在國際觀與消費實力上,都有著實質貢獻。相較於「老大回」的「少小離家」則反映了當前全球人才荒的窘境。
商業周刊掀起高度關注的人才外流專題報導,只是千頭萬緒中的冰山一角,但也可能成為動搖企業根本的關鍵挑戰。台積電亞利桑那州五奈米廠126日舉行「首部機台移機(First tool-in)典禮」,並宣布加碼美國三奈米新廠投資至400億美元(逾新台幣1.2兆元),雖相較於原訂美國新廠投資120億美元(逾新台幣3,600億元),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案之一。美國總統拜登126日中午發表其經濟政策如何帶動製造業蓬勃發展、重建供應鏈並創造報酬豐厚的工作。
 
問題是,在美國持續擴廠的遭遇的,不僅是台積電張創辦人前幾年所憂心的成本問題,美國當地人才相較於台灣人才的劣勢,供應鏈在地化的訴求引發掏空台灣(尤其是台灣人才),近期已引發各界討論。台積電這幾年的磁吸,加深科技業者的人才荒;當台積電的薪資優勢連其他電子業都相形遜色形成的文化現象,連年輕工程師的家長都爭相陷入光大門楣的情結中。 
如今台積電帶動人才外流的挑戰,激化與深化台灣人才結構的挑戰。台灣人才面對第三波人才流動的挑戰,需要思維轉型方能因應接下來的巨大挑戰!記憶猶新的第一波在1970年代台灣人才外流,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留學後滯留僑居地,大批各領域(包括半導體)人才於焉寄存於國外,其中以美國為大宗;第二波人才回流的背景是,1990年代美國不景氣與台灣正確的政策引導之下,從美國回流的人才連本帶利地挹注台灣半導體產業,藉此日積月累二十多年的產業實力,締造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新冠疫情中的關鍵地位。 
第三波是人才全球化佈局的現在進行式。除了倡議已久、最近看到明顯移動跡象的新南向,加上逐漸升溫的前進美國新東向,再加上台商需要佈局、投資歐洲以因應碳關稅挑戰的壓力日增,全方位的人才需求正在隨著供應鏈在地化日漸捉襟見肘。以全球框架加強供給面的政策,有效紓解台灣現有的人才荒,是當務之急: 
一、與國外大學雙聯學位開創人才循環的高教創新。過去五年美中交惡,頂尖大學的工學院少了中國留學生的豐沛供給後,需要向更多元的來源選才,迄待非中的國際學生填補,台灣有可能再度陷入1970年代人才外流的困境。政策面宜規劃如何以高教創新模式,結合台灣嚴重過剩但相對具優勢的高教資源,積極吸引美國大學進行國際合作辦學,藉以累積在學期間的國際移動,成為真正的國際人才。據此,也發揮槓桿作用達成雙語國家的宏大願景。 
二、以更全面的人才思維強化人才交流與循環。過去台美之間的強連結,造成獨尊知美人才的偏頗。過去三十年,受惠台灣與中國的強連結,台灣對於涉外人才的疏於耕耘,有待引進更多元種族的人才為台灣政府政策與企業策略所用,才能紓解目前企業全球佈局的人才荒。企業之所以在前一波新南向中反應冷淡,主要還是中國仍具「語文紅利」,但現在不得不在China+1Taiwan+1的要求中遷徙,精通非英語系的國際語文人才,是接下去企業國際佈局時管理的嚴重缺口,大學文學院可在滿足重大缺口的契機中,重燃年輕學子對語文的熱情,並許諾他們一個光明的未來。
 
20230106名家評論>>
文章連結如下:
https://view.ctee.com.tw/economic/47784.html
個人專屬頁面
https://view.ctee.com.tw/author/she-rih-s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