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發展堪稱風起雲湧,全球Covid-19的大流行衝擊消費者在實體購物空間的行為改變,因此,也為網路購物業務的擴張奠定了扎實的需求基礎,從而觸發電商平台致力轉型,寄望在全球市場產生更積極的社會與經濟影響。根據ECWID統計 ,2022年全球電子商務前十大的市場規模合計為33兆7千多美元,預估至2027年以27.4%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快速擴大。前一代行動互聯網帶動了行動電商的增長,也在數據匯流的浪潮中,帶動物聯網的數據匯流,源源不絕的商業模式創新帶動積極的商務循環。
將ESG活動納入電商領域已成為消費者選擇電商平台的重要關鍵,這兩股洪流匯聚會造成什麼革命性的改變,可從最近的一個案例略知一二。一家領先的電商業者的物流中心發生火災,這個意外被消費者認為是逃避對消費者的責任以及不良的勞工待遇。無論是否參雜假消息,對公司財產的損害是直接的衝擊,而無論消費者認知是否正確,都導致了對該公司的抵制與後續商譽減損與彌補措施的間接衝擊。
時代不同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電商平台經營業者因此需要強化整體營運,延伸至所有利害關係人與其所關切的各個層面。以食品為例,從農場到餐桌,一個簡單的概念涉及所有供應鏈上利害關係人的資料揭露與產銷履歷。過去受限業者間的信任程度導致資訊孤島,在排山倒海而來的顧客關係管理需求下,傳統的作業流程勢必面對全面改變的壓力,所幸數位化、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的路徑已鋪陳了產銷融合的契機。數位轉型是手段,鋪天蓋地的改變已發生在生活型態與商務模式的結構中,商務生態系也不斷重組以因應市場需求。但技術導入涉及供應端能超前體察市場變遷,進行符合需求的投資部署。
歐洲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將於今年十月上路,雖非立馬課徵關稅,但國內媒體已披露其針對台灣南部扣件業者的調查,衝擊的幅度遠非台灣業者熟悉的降低成本老套路能因應的。除了台灣能源政策制約了產業發展,國際貿易在欠缺國際組織與區域經濟的支撐下,未來電商若要供應商統計範疇三的碳排,勢必直接衝擊我國產品在各國電商回應ESG訴求所帶來的弱化競爭力,連跨境電商都上不了架,台灣後續對外貿易將面對雪上加霜的挑戰。
在盤根錯節又時間緊迫的困境中,融合轉型(Convergent Transformation)需要在多重目標的彼此拉扯下,需要同步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並且擺脫資訊孤島,又能符合食衣住行育樂健美各方面的消費需求,所有的考試都須先過數位這一關。如果我國中小企業迄今連碳排和用水都還仰賴紙本登錄,節能減碳不僅是一場惡夢,也將是在新興商務結構中卡關的終結點。危機就是轉機,這句話務虛?抑或務實?端賴策略的有效執行。
若融合「危機及轉機」與「以終為始」這兩句陳腔濫調,業者有效掌握ESG電商崛起的契機,如同遵循國際標準的產業標配,瞭解如何滿足以ESG定位營運的電商平台各種繁複的規範,進行自身體質的調整以暢旺出海的流量,融合策略就以分崩離析的執行方案各自為政。ESG中環境面是目前壓力的癥結點,但社會面頑強深邃的慣性是廠商更大的挑戰,這兩者均有賴治理面的效能發揮,才能針對挑戰提出迎刃而解的對策。在面對終端消費者行為的轉變與電商平台營運的轉型,我國以製造見長的業者能否穿透品牌、通路這些前一世代的產業桎梏,彎道超車一舉躍居國際賽局的要角,掌握ESG趨勢與調整內、外營運流程,既傳統又不傳統的策略管理,是唯一的出路。
20230807 名家評論>>
文章連結如下:
個人專屬頁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