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新日微信20161211

新組織理論

古典經濟學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下,價格機制可使資源達到最適配置,新古典經濟學則將廠商視為一生產函數。Ronald Coase進一步於1937年的劃時代巨著The Nature of the Firm中將市場與廠商結合,認為廠商與市場是兩種相對的治理方式,採取不同治理方式的原因取決於哪一種方式的交易成本相對較低,交易成本理論開啟了新制度經濟學,也因此獲得諾貝爾桂冠。Coase 認為在一個專業分工與交換的經濟體制下,價格運作會產生事前成本(如搜尋資訊、契約協商和簽訂之成本)和事後成本(監督契約執行之成本),在這些統稱為交易成本的經濟分析中,資訊不對稱堪稱交易成本理論的基石。

新制度理論大師Oliver Williamson19751985出了兩本大作,延伸交易成本的探索,包括管理關係的直接成本和治理決策的機會成本,都在市場與廠商的糾結中獲得更進一步的演繹,也啟迪了接下來數十年的組織學術發展。其分析與決策的邏輯根據市場與廠商完成交易的機制,選擇哪一種治理模式視交易特性和模式效率而定。當適應、績效評估和防衛成本與依賴市場治理的偏好成正比,若這些成本高於市場生產成本利益,廠商將偏好內部組織。交易特性(包括不確定性、資產專屬性或交易頻率)與決策行為假設(有限理性、投機主義、風險中立)決定了市場是否失靈與廠商的行為。

在新工業革命中,對照互聯網扮演關鍵的角色,翻出的老舊理論依然深具引導思維與行動的價值。被創造出來的市場,在生命週期日益緊縮、創新主導的當下,市場失靈的機率越來越高,因此,策略思維過去二十年的主軸圍繞著由內而外、由資源而產品的思路發展。廠商本身的轉化資源機制是否具有效率,成為市場、產業與經濟能否擺脫泥淖的關鍵。1994年開始商用的互聯網,開啟了一個新商業的時代,敢為天下先者,如亞馬遜的貝佐茲與阿里巴巴的馬雲御風而上帶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消費革命,成就了一波又一波新科技的應用。近來,工業互聯網在GE的推動下,應該會帶動另一波的創新風潮與產業變革,影響的層面結合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將更甚於過往。

在經過許多思辨的過程與目睹國際進展後,台灣廠商終於步履蹣跚的邁向這一波工業革命。相較於上一代主軸的自動化,這一代的重頭戲在從自動化設備中擷取出來的資料分析,不侷限在製造業,農業與服務業都正面臨鋪天蓋地的革命,既有的產銷模式都快速演繹為新的模式,這些由資訊技術驅動廠商行為的改變,大幅度提升了資訊不對稱的衝擊。工業機器人大廠Kuka在工業4.0宣言中提及的n=1,不僅宣示批量製造正轉向客製(甚至個人)化的可能性,也代表在資訊貫穿後的一統天下。在不久的未來,不在連線的產銷鏈中卡位,就是出局!排他的專屬性由廠商的點逐漸連成供應鏈的線,在工業互聯網的競爭中,在線與離線的差別在於完全的資訊不對稱。其中的經營風險與機會成本是01的極端數位,而非介於期間的線性類比。奠基於資訊透通上的理性,更多倚賴可視化的工具,將經營與管理推向了一個過去難以想像的績效高度。

從技術層面觀之,數位穿透的組織疆界與創新想像,早已凌駕在當初對工業4.0的倡議之上。這是思想的偉大之處:一個抽象的概念如龍捲風一般,將所有地面的物體都捲進去,在更多能量的導入後,成為顛覆既有模式與規律的更大能量。組織與經濟理論勢必因此而改寫,這一波的變動絕對遠勝於第二次與第三次工業革命,半導體影響人類生活的層面既廣且深,連結的結構是否引領人類社會走向更開放的方向?以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來看,並不必然。無論是一個小小的技術突破,或是如工業4.0這般的結構性變化,社會科學探索的領域恐怕還是深深地影響科技的導入,人性的動機、對應的資訊揭露、廠商的決策與執行力,再再都需要在「工業4.0」與「後工業4.0」社會中更進一步的探索。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理論,這也是經營管理學術研究可以彎道超車,引領產業知識的一個新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