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
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演講中無意的一句「互聯網+」,聽在有心的聽眾耳中,逐漸轉呈至中國李克強總理的辦公桌上,就成為扣合科技進展與社會脈動的國家創新政策,觀念的重要性不言可諭!不僅雙十一、雙十二這些剁手節所帶動的電子商務屢創新高,而在台灣被甫通過的公路法所大幅調高罰金的網約車這類以互聯網所串接的供需關係,正在翻天覆地般地改變既有的產業與經濟模式。互聯網+正在進行中的演化,彷彿是一個黑洞的入口,正吸納各種科技創新與社會變革,掀起規模更龐大演化。
作為德國工業4.0領頭羊之一的西門子,在2014年十月啟動了一場組織變革,將全球佈局的各大事業群重新定位,聚焦在三個領域:自動化(Automation)、電子化(Electronization)與數位化(Digitization),這三者看似相仿的工作,有著截然不同的深度與難度,彷彿與2008年IBM董事長Samuel Palmisano倡議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產生共鳴。沒有人能忽略這一波類比世界數位化的影響,因此,稱之為工業革命實不為過,但數位化的進展影響所及可謂寸草不生,絕不只限在工業一個領域。
數位+,若是一個東施效顰的概念,其實觀念簡單:就是將所有類比的人類活動之前均冠以數位,但「數位+」的落實一方面涉及系統的(Systemic)全面變革,一方面對系統性的(Systematic)典範轉移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例如,在台灣多數關注工業4.0的朋友尚在探索技術面的此刻,經營者真正關心的是最傳統的競爭力元素,例如一般濃縮的用語QCDS,若之前均冠以數位,會展現嶄新的經營管理境界:數位品質、數位成本、數位交期與數位速度,這絕非文字的堆砌,而是以數位的工具透視過去在物理極限中未現的細節,那些細節非僅為作業面的效能展現(Michael Porter所謂的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而是徹底顛覆經營與管理的工作本質;數位+並非線性地追求突破,而是非線性的創新。
數學模式目前已經鋪陳其顛覆物理模式與化學模式的蹊徑,逐漸轉變第一次工業革命以降的運作模式,啟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PLC,促使人類以穩定的、可復現的模式操作工具,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不僅容許我們操作這些自動化設備,也將自動化設備中的數位訊號在通訊越來越成熟的當代社會中,加上各類型創新,不斷擴增數位化的可能性與效用函數。若說自動化(Automation)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徵,那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特徵就是數據分析(Analytics),廠商能否邁過A2A的門檻取決於對數學模式的掌握程度,也是數位+的致勝關鍵。
數據分析所輔佐的品質、成本、交期,甚至速度優化,在有圖有真相的可視化工具中,將管理工作中的浪費暴露得一覽無遺,也將泰勒主義的科學管理方法推升到另一個境界。科學的進展遠比科學應用的速度快,工具如何被更有效地導入、運用於管理工作,應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要素,不僅是科技管理界該致力投入的,也值得經營者與政策制定者更多探索與實踐。這些年來,矽谷創新傳奇不僅帶動了一波又一波的產業更迭,更以半導體為基底改變了運算、溝通、教育與娛樂的模式,如今更全面啟動對於生產、行銷與消費的模式,若我們仍以科技的進展剖析一波又一波迎面撲來的巨浪,將完全被屏除在這一場管理革命、經營革命之外。
數位+是一個A2A (Automation to Analytics)的過門,如何將過往下指令操作設備的流程逆轉,以萃取設備運轉數據與機聯網的數據透通(Data Transparency),以有別與以往數據分析的決策支援模式,將過往看不見的透過數據分析轉化為可看得見的標的,既廣且深地優化經營管理。在各層次、各類型的流程都得以可視化的工具監控時,智慧升級地運用能、資源與處理人際或組織間關係,進一步可改善或提升生活品質,數位+將全面地實現更智慧、更生態、更環保的新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