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海嘯來襲
即將送走2016年充滿了驚奇的這一年,似乎為更壯觀的全球舞台揭開序幕。從2011年以來,當台灣還在摸索工業4.0的階段,英文有一個詞彙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Digital Transformation,數位轉化的威力不容小覷,台灣產業追趕的速度必須加快,否則在這一波的數位海嘯中滅頂並非不可能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王欽研究員曾利用來台參加研討會之便,當面致贈了一本簽名的「人單合一管理學」給我,他記錄的是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的海爾轉型,這家白色家電的中國廠商激烈地以模式實驗不斷顛覆自我,有如創新經濟學家熊彼得的「創造性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當代的示範案例一般,見證著企業平台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的嶄新經營策略陸續登場,「自創業」、「自組織」、「自驅動」見證著互聯工廠與並聯生態圈的發酵威力。雖然很難從這些眼花撩亂的口號中一窺其中的奧妙,但在網路上很容易就搜尋到海爾陳祿城副總裁2015年三月的七張圖表、各家媒體對海爾的深度報導、以及在海爾網頁上所揭露的發展現況,只能用「觸目驚心」四個字形容巨大變革下的台灣挑戰。
大量客製的案例出現在另一家總部位也於山東青島的紅領集團,它是入圍大陸工信部「中國製造2025」46家試點示範企業中唯一的成衣廠。難以翻譯為中文的營運模式Customer to Manufactory表達了以客戶為中心的拉式產銷,Manufactory讓我想到多年前曾任柯林頓政府勞工部長的Robert Reich教授所創的另一個複合字Mentofacturing,對比Manufacturing字首的「動手」,新的複合字以自首強調「動腦」的生產力。Manufactory是否可以被理解為「手工廠」?而「手工廠」在大量客製的高檔男性西服經營者心目中,如何結合本身優勢與第三方的平台優勢,攀登大量客製的高峰,才值得台灣業者好好探索!工業4.0趨勢下的「手工」顛覆了過往工業3.0時期對量產的依賴,在平台經濟中建構了成本效益與競爭優勢。
海爾與紅領的努力轉型呼應著今年另一本影響深遠的書Platform
Revolution(繁體中文由天下譯為書名「平台經濟模式」),作者之一Sanjeet Paul
Choudry曾於十一月初受邀來台進行論壇。「平台經濟」在台灣每年不計其數的論壇中似乎激不起太多激情,活動辦完了,廠商真的明白Choudry所描繪的平台究竟如何運作嗎?抑或在資源難以整合的窘境中,繼續感慨競爭力的江河日下?我在三年前即在北京的研討會中聽過阿里巴巴高紅冰副總裁介紹過與海爾合作的C2B案例,紅領集團的服務緊密與騰訊的微信服務整合。這些嶄新的大量客製服務已不是理論,驚人的進展速度正在淘汰後知後覺與不知不覺的對手。地底板塊挪移時,造成釋放能量的地震,甚至引發海嘯,在資訊快速流動的年代裡,不致被海嘯淹沒的關鍵在於對新名詞的深度理解與迅速實踐,否則,在創新者克服千辛萬苦、釋放抽象文字的巨大想像與實踐空間時,這一局「贏者全拿」的時間距離現在其實並不遙遠!
工業4.0的核心不僅是技術的競技場,更是參與競技的廠商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以經營效能爭取生存空間。這一波以軟體與大數據分析驅動的產業革命,不同層次的業者因為數位融合而演化為直接競爭的對手,位居ERP、MES、控制層與裝置層不同層級的全球業者正在進行史無前例的合縱連橫,台灣的業者參與了嗎?參與了多深?當財務管理中最基本的應收、應付逐漸被激進的數位模式完成時,從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成本、交期正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與製造執行系統的各種資訊整合,全球各生態圈快速成形,數據穿透了個模組間的協定,決定了平台與模組間的構型,也決定了參與者與未參與者截然不同的未來。擔任會計系教授的好友許恩得教授即將展開稽核4.0的學術探索,傳統商學院所教授的產、銷、人、發、財,將被資訊整合後的決策支援系統顛覆,管理學、甚至經濟學均將大幅改寫。
一腳還在類比的世界、一腳已踏進數位的世界,活在當下真是刺激!廠商應在新的一年加速調整方向與腳步,將有限的資源投入關鍵的缺口中。上位的政策也宜調整陷入技術自主的慣性中,協助廠商在這一波數位巨浪中不致滅頂,甚至能衝上巨浪、再創高潮!
NICE WORK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