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絡也失靈
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當市場失靈時,體制的角色吃重;但當體制也失靈時,誰能擔綱?二十一世紀的組織理論寄望於網絡,因此有所謂的Market, Hierarchy and Network的理論演繹,從體制理論出發的市場與組織二元思辨,解釋了大多數二十世紀的工業經濟,但在二十一世紀之初,互聯網即將實體世界以數位世界串接,創新的架構瞬間引爆了Katz & Shapiro (1985)所提出「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的力道,相較於電腦與手機時代的互聯網,邁向萬物聯網的嶄新紀元更顯其威力。連結帶動的市場想像與接踵而來的產業變革,使得生態圈從觀念到實踐,加快了對相容性的需求。
財富以人類歷史中未曾見過的速度累積,只要在那個贏家生態圈中,網路就如旋風般地將豬也捲上天去,只是即便是豪放的雷軍,也在激烈的競爭中讓人以史無前例的轉換速率見證企業競爭優勢的潮起潮落。去年的華為與OPPO的冠軍爭霸戰,也讓人見識到在手機終端的殘酷淘汰。但華為之所以受人敬重,卻不僅在於其消費市場的主導勢力,而在於其局端的未來想像。通訊市場在2G年代的Nokia與Ericsson、3G年代的Qualcomm的霸主地位,在4G基礎專利(Essential Patent)的雷達圖中又多了亞洲的面孔:南韓的三星與中國的華為,而相容性在超越4G後,所捲起的標準競爭所導致的結果在於兵家必爭的萬物聯網規模,贏家全拿的5G標準決定了智慧地球的分潤架構,台灣,將在規模逐漸擴大的生態圈中,再一次缺席。
中研院朱雲漢院士2015年初出版的「高思在雲:一個知識份子對二十一世紀的思考」總結了美國單極體系式微、第三波民主退潮、資本主義全球化陷入困境、西方中心世界沒落四重趨勢,為人類在二十一世紀站在歷史分水嶺上的選擇指出了挑戰的源頭。兩年後美國狂人總統即將登基的此刻,美國單極體系的傳導效應似乎未演先轟動,川普撥動了反全球化的鐘擺,反轉力道引發了全球的關注、甚至恐慌,連帶著深化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困境。2017年的一月,充滿著各方對未來的關注,各種體制上的改變牽動著國際關係的敏感神經,美國似乎仍是主導全球枯榮的關鍵指標,而美國的決策似乎並不依循科技的軌跡發展。
平台科技的發展加上多元民主的訴求,標記著當代社會的特徵,卻又出現了弔詭的現象:一方面,科技介入以標準的相容性將所有的人與物、空間與時間連結在一統的格局中運作;在另一方面,民主制度在多元價值追求中,將社會不斷切分更細緻的區隔。近來直播現象的擴散,源自平台經濟的基礎建設在第三方日益龐大的社群運營商一統江湖,容許數以千萬計的個人以自媒體形式展現自我對真、善、美的追求,紛雜的價值流竄在一個所謂民主的網絡上,有如當前沒有交通規則的無人機航道,何時相撞?何時衝突?如何規範?都有待問題上升到公共議題的層次,才會出現事後補救的努力空間。在一元與多元的選擇中,人類無法規避的是相容性與包容性的自體矛盾。
在開放、多元、改革的發展軌跡中,吸納創新一直是未竟之功。數位化雖然試圖以人工智慧連結物聯網、機器人、大數據與雲端這些科技領域,達到定於一尊的決策境界,數位化經營的瓶頸在於當人試圖以一元化的經營效率贏得競爭時,需要真實面對內心對自由、差異、尊嚴的渴望。科技解不了所有的問題,因為社會科學中沒有最佳解、只有最適解,這也成為與科技相對的決策註腳。當線上聯通線下所許諾的競爭力提升逐步體現在加工製造、市場行銷、人力資源、財務會計中時,恐怕難以推估預測的正是非理性的選擇,這也正是一體化殘留的自我覺醒,與川普效應直擊各種國際關係的關鍵。風險,正在非理性的選擇中逐漸蔓延,使得不確定性難以目前的人工智慧掌握。
科技以嶄新的形式挑戰人類社會中的關鍵機制:信任。建構效率市場所需的信任,究竟屬於組織(小到廠商、大到國家)內含的氣質(Disposition)或外加的定位(Position)?選擇似乎一直在光譜的兩級中擺盪,網絡是否能成為市場(Market)與廠商(Hierarchy)間成為新的選項,影響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敗。人工智慧是否超越人的智慧?也將在政治、經濟、社會與科技之間困知勉行,掀開人類歷史下一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