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風雲再起
曾經有一段全球供應鏈的風光時期,全球廠商的休戚相關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以美國戴爾電腦的案例鋪陳中達到頂峰。多年前在一場論壇中擔任主持人的角色,主講者是出身於台灣高雄的Christina Chen,當時她的職稱頭銜是Dell Computer Global
Supply Chain VP,聽著她娓娓道來這家當時的IT霸主如何解決銷售預測的問題:不做預測!以終為始的策略永遠都令人摸不著頭緒,但一旦完成後,進入門檻之高,往往令競爭對手卻步。
為了徹底解決產銷間的連動預測,供應鏈中的精實管理是利潤率日漸下降的資訊產業所追求的關鍵競爭優勢,為了達到這個不做預測的境界,Dell發展出一套笑傲江湖的直銷模式(Direct Marketing),將桌上型與筆記型電腦模組化,提供消費者在網路上根據有限的選項配置出屬於自己的規格,並透過第三方的協力業者,登上全球訂單每兩個小時更新一次的境界。供應鏈中端對端的時間差只有兩個小時,自然就去除了庫存的壓力與預測的需求。要建置背後的聯網能耐所費不貲,但這個高門檻也確保了Dell多年盤踞在龍頭寶座的地位。
十多年後,德國點火的工業4.0仍在產業中延燒!當技術開發的部門仍苦惱於技術解決方案的穩定性之際,供應鏈正快速地槓桿PLC之間的數據透通,逐步架構起跨組織間的資源規劃。當ERP業者向下貫穿MES、傳輸與感知等物聯網時,人、機、物、料正在時間軸上快速重組,以ERP為基礎建設的供應鏈正在數位化的發展中尋覓下一個競爭力的桃花源。當線下的實體供應鏈結合線上的數位供應鏈,以O2O模式突破實體供應鏈的物理極限時,第四次工業革命所描繪的虛實整合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再一次活靈活現地展示了數位轉化(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威力。
對老闆或做投資決策者而言,關切的重點不是技術的優越性,而是成本效益。講得更通俗一點,能不能賺錢?能賺多少錢?才是他們關切的重點,在政治領域,中國大陸開放改革總舵手鄧小平的名言:無論黑貓、白貓,只要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投資的大小應該不是關鍵,關鍵是持續的獲利能力。相信當年向Michael Dell提案做那個宏偉的二小時更新訂單系統的員工,一定在這方面表現傑出,才能說服老闆投下重金完成。台灣業者的困境是,不創新又深覺不安,但口袋不深的限制條件只能畫地自限、玩點小的,但微小的投資所產生的邊際效益,已不足以在這個持續穿透與顛覆的時代中競爭。
企業資源規劃有效擷取智慧製造的數據,將是下一個階段智慧製造中的兵家必爭之地。在ERP的數據可視化圖表中,各種經營績效將一覽無遺,老闆與投資決策者可以透過硬指標了解投資績效,欲爭取更多資源的部門也擁有更扎實的說服證明,企業績效的溝通將進入另一個境界。下下個階段,競爭地圖將移動到供應鏈上有效透通,率先抵達供應鏈數位透通者一定具備說服其供應鏈上「合作」夥伴的超級談判能力,因為夥伴關係建構在利益的準則上,數據與資訊將是合作關係的最終檢驗標準。實現數位供應鏈後的競爭威力不容小覷,浪費得以不斷被去除、決策精準度得以不斷提升,對於未能貫穿協力業者間的其他供應鏈而言,欲與之競爭的機會渺茫。
在信任基礎與資訊安全的考量下,加不加入數位透通的供應鏈將是兩難的抉擇,加入者的所有經營情資都在夥伴眼中一覽無遺,不加入者可能喪失的商機將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前所難以想像的。供應鏈透通程度的兩難和開放式創新的掙扎如出一轍,其中的智慧財產權已超越專利、商標、著作權的層次,營業秘密將是下一代的數位供應鏈中的癥結點。在川普即將在本週五入主白宮之際,O2O的供應鏈實踐正在改變目前的競爭力版圖與企業佈局,在全球供應鏈受到主客觀因素正進行自體演化,演化後的供應鏈已非原來的本質與構型,引發變動的因素需要及早掌握,才能制敵機先。台灣的量體不足以憑藉一己的力量撐起整條供應鏈的變革,因此,對新的全球供應鏈需要更敏捷以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