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互聯網管理
「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鼓勵人要將文字承載的思維化為生活經驗的實踐,這句話在數位學習的時代顯得格外具有新意。中華商管教育發展學會主辦的2017工業4.0下的企業轉型升級訪學團剛剛結束,個人的思緒還被留在北京和青島,久久不能自已。每個參訪單位的美麗與哀愁都折射出這個快速變遷的產業競爭中的機會與壓力。所有成員共同的心聲是,中國大陸的業者進步太快,快到令人怵目驚心,怵目的是對岸廠商互聯網+的模式實踐得如此深刻,驚心的是台灣業者的匍匐前行。
眾所週知的優勢來自於規模,規模養成了陸籍民營企業的任性,大不了重新來過的豪氣與風險趨向也為冰天雪地中的狼群留下行行足跡。中國政府以市場交換技術、管理與人才,造就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榮景;企業家即便在新平庸時期,擁抱新思維、新科技與新模式的激情一直未消退,互聯網+在此行參訪的中國企業已經成為驅動經濟邁向新工業革命的力量。規模+創新,已在中國大陸上從量到質觸發了全面變革,從每位接待的高階主管的言談中,深度已不再是對未來的想像,而是回首來時路已有部分實踐的經驗總結。
好吧!中國大陸富起來了,錢多到像當年台灣腳被錢淹沒的光景,但在錢還沒那麼多的二十一世紀之初,我們佩服海爾張瑞敏「不觸網、便死亡」的真知灼見!除了張首席之外,許多中國民營企業家在過去二、三十年所締造的一波波變革紀錄,對台灣人而言是五味雜陳的。一方面是佩服,根源有二:膽識勇氣與資源配置的能力。當台灣沾沾自喜於從Y2K的危機中解除與未在電子商務泡沫受傷之際,大陸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已經從華麗的圖謀轉身成為新時代的企業。是什麼樣的眼光,讓傳統產業穿透重重障礙看見未來?事實上,不需要對任何人與企業造神,因為通往成功的路徑是艱苦實踐出來的!
對大陸民營企業家的另一方面情緒是惆悵,彷彿有時不我予的廉頗老矣之歎。我曾在一場浙江大學2002年創新研討會中聆聽了海爾對全面創新管理(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的實踐經驗,在那個台灣企業還致力全面品質管理(TQM)的年代,海爾彎道超車的勢頭就已經令人震驚。並非海爾的產品品質在當時即已無虞,但在宛若韓劇「商道」情節,張瑞敏帶領幹部將品質不佳的產品搗毀之際,這位融合商人與學者性格的經營者已經平行導入創新思維。因此,2016年,在人單合一管理學所讀到的「互聯工廠」、「小微創業」等實踐就不是對李克強總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倡議的應景之作。創新,一直都是企業生存的動能,無論是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工業4.0引發的嶄新製造型態)、模式創新(從互聯工廠的智慧製造到並聯生態圈的智慧生活),如海爾這般的企業不是特例,他們共同的特徵是沒有停下腳步,持續否定昨日的自我、開創明日的自我。
轉型互聯網企業對台灣業者而言,已經刻不容緩!新時代既然不是線性的發展模式,台灣廠商必須轉換過去一步一腳印的經營邏輯,搭建在無遠弗屆的互聯網所提供的契機上,以互聯網與平台的思維內部化外部優勢,克服本身的規模限制,其中數位化依舊是開啟互聯網+那道大門唯一的金鑰。數位流程再造將成為能否成功轉身的關鍵:從產銷流程觀之,無論數位工廠、數位物流、數位零售,台灣都有一些零星成果,但豪邁如海爾者,致力於建構整個生態圈,後發先至者即贏者通吃。從創意到創業的流程觀之,如何屏除員工的慣性、驅動冒險因子,是每個企業都在掙扎的策略性人力資源課題。這個不連續的時代,難以追求盡善盡美,那個境界只是不願前進的藉口罷了!
互聯網+所許的規模撐起範疇半邊天,在大量客製化的逐步實踐中隱約成形,目睹大陸民營企業家信奉「成功者找方法」的實踐強度,令人憂心那些仍在找藉口的失敗者何時退場?也令人憂心於當前兜著企業家團團轉的體制環境。拎起007吧~那只皮箱是台灣人民鷹揚的國際觀、台灣中小企業的奮鬥史、台灣經濟奇蹟的墊腳石。拿起手上的智慧裝置吧!今天的互聯網架構起從管理到業務的全面互聯網管理(Total Internet Management),比十五年前海爾的全面創新管理更具顛覆性,也遠比五十年前台灣的007皮箱符號更令人振奮!邁向成功之道,只在一念之間!
「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鼓勵人要將文字承載的思維化為生活經驗的實踐,這句話在數位學習的時代顯得格外具有新意。中華商管教育發展學會主辦的2017工業4.0下的企業轉型升級訪學團剛剛結束,個人的思緒還被留在北京和青島,久久不能自已。每個參訪單位的美麗與哀愁都折射出這個快速變遷的產業競爭中的機會與壓力。所有成員共同的心聲是,中國大陸的業者進步太快,快到令人怵目驚心,怵目的是對岸廠商互聯網+的模式實踐得如此深刻,驚心的是台灣業者的匍匐前行。
眾所週知的優勢來自於規模,規模養成了陸籍民營企業的任性,大不了重新來過的豪氣與風險趨向也為冰天雪地中的狼群留下行行足跡。中國政府以市場交換技術、管理與人才,造就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榮景;企業家即便在新平庸時期,擁抱新思維、新科技與新模式的激情一直未消退,互聯網+在此行參訪的中國企業已經成為驅動經濟邁向新工業革命的力量。規模+創新,已在中國大陸上從量到質觸發了全面變革,從每位接待的高階主管的言談中,深度已不再是對未來的想像,而是回首來時路已有部分實踐的經驗總結。
好吧!中國大陸富起來了,錢多到像當年台灣腳被錢淹沒的光景,但在錢還沒那麼多的二十一世紀之初,我們佩服海爾張瑞敏「不觸網、便死亡」的真知灼見!除了張首席之外,許多中國民營企業家在過去二、三十年所締造的一波波變革紀錄,對台灣人而言是五味雜陳的。一方面是佩服,根源有二:膽識勇氣與資源配置的能力。當台灣沾沾自喜於從Y2K的危機中解除與未在電子商務泡沫受傷之際,大陸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已經從華麗的圖謀轉身成為新時代的企業。是什麼樣的眼光,讓傳統產業穿透重重障礙看見未來?事實上,不需要對任何人與企業造神,因為通往成功的路徑是艱苦實踐出來的!
對大陸民營企業家的另一方面情緒是惆悵,彷彿有時不我予的廉頗老矣之歎。我曾在一場浙江大學2002年創新研討會中聆聽了海爾對全面創新管理(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的實踐經驗,在那個台灣企業還致力全面品質管理(TQM)的年代,海爾彎道超車的勢頭就已經令人震驚。並非海爾的產品品質在當時即已無虞,但在宛若韓劇「商道」情節,張瑞敏帶領幹部將品質不佳的產品搗毀之際,這位融合商人與學者性格的經營者已經平行導入創新思維。因此,2016年,在人單合一管理學所讀到的「互聯工廠」、「小微創業」等實踐就不是對李克強總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倡議的應景之作。創新,一直都是企業生存的動能,無論是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工業4.0引發的嶄新製造型態)、模式創新(從互聯工廠的智慧製造到並聯生態圈的智慧生活),如海爾這般的企業不是特例,他們共同的特徵是沒有停下腳步,持續否定昨日的自我、開創明日的自我。
轉型互聯網企業對台灣業者而言,已經刻不容緩!新時代既然不是線性的發展模式,台灣廠商必須轉換過去一步一腳印的經營邏輯,搭建在無遠弗屆的互聯網所提供的契機上,以互聯網與平台的思維內部化外部優勢,克服本身的規模限制,其中數位化依舊是開啟互聯網+那道大門唯一的金鑰。數位流程再造將成為能否成功轉身的關鍵:從產銷流程觀之,無論數位工廠、數位物流、數位零售,台灣都有一些零星成果,但豪邁如海爾者,致力於建構整個生態圈,後發先至者即贏者通吃。從創意到創業的流程觀之,如何屏除員工的慣性、驅動冒險因子,是每個企業都在掙扎的策略性人力資源課題。這個不連續的時代,難以追求盡善盡美,那個境界只是不願前進的藉口罷了!
互聯網+所許的規模撐起範疇半邊天,在大量客製化的逐步實踐中隱約成形,目睹大陸民營企業家信奉「成功者找方法」的實踐強度,令人憂心那些仍在找藉口的失敗者何時退場?也令人憂心於當前兜著企業家團團轉的體制環境。拎起007吧~那只皮箱是台灣人民鷹揚的國際觀、台灣中小企業的奮鬥史、台灣經濟奇蹟的墊腳石。拿起手上的智慧裝置吧!今天的互聯網架構起從管理到業務的全面互聯網管理(Total Internet Management),比十五年前海爾的全面創新管理更具顛覆性,也遠比五十年前台灣的007皮箱符號更令人振奮!邁向成功之道,只在一念之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