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Journey Circle(PJC)──以人為本的未來組織設計藍圖
一、從組織效能到人的旅程:PJC的本質
在《Purpose Driven People》中,Alize Hofmeester 提出了 People Journey Circle(簡稱 PJC),一種圍繞「人」與「目的」所設計的組織發展模式。這並不是一套流程圖,也不僅是策略工具,而是一種深刻的人本哲學。PJC認為,企業真正的差異化優勢與永續成長,根源於對「人」的理解與賦能。這與過往「流程優先」或「目標驅動」的邏輯大不相同。
傳統的轉型方法往往強調結構調整、技術導入與績效管理,但PJC的出發點是:「當我們真正理解人的渴望與潛能,並將之與企業的目的深度對齊,組織才有機會活出真正的敏捷與韌性。」
二、PJC的核心精神:人與目的的對話
PJC強調「人的旅程」(People Journey)不只是職涯發展,更是一種涵容心理安全、價值實踐與自我成長的整體體驗。這旅程的每一站都應該與組織的“Purpose”──核心使命與社會價值──緊密連結。
這樣的設計有三個特點:
-
共創性(Co-creation):旅程不是自上而下的設計,而是與員工、團隊共同塑造,透過對話與實驗形成。
-
包容性(Inclusion):每一位成員的背景、需求與價值都能被看見、納入與尊重。
-
動態性(Evolutionary):PJC不是一套靜態模型,而是能持續適應外部環境與內部演化的有機系統。
三、PJC與敏捷、永續的連結
在全球化與技術快速變化的浪潮下,「組織敏捷」與「永續成長」成為現代企業的兩大命題。Hofmeester認為,唯有以「目的導向的人」為核心,企業才能真正實踐這兩個目標。PJC與敏捷的連結體現在:
-
自我引導(Self-leadership):成員有能力掌握個人節奏、設計工作方式,快速應對變局。
-
目的一致(Purpose alignment):個人目標與組織使命共振,減少認同斷裂。
-
學習與回饋機制(Continuous feedback):以對話與反思為基礎的文化支撐敏捷運作。
而在永續層面,PJC拒絕用KPI或短期績效為唯一價值衡量,而是建構一種“有意義的成功觀”,將「人的成長」與「企業的影響力」共同視為績效的兩翼。
四、文化轉型的挑戰:落地的難處與心理門檻
儘管PJC描繪了極具吸引力的未來組織願景,但在實踐層面,企業要真正落地,往往面臨多重挑戰:
1. 管理思維的轉變
許多企業領導人仍停留在「績效為先、制度主導」的管理模式,對於「信任員工自我設計旅程」缺乏安全感。這需要從控制轉為賦權的深層意識轉變。
2. 結構與文化的脫鉤
即便某些組織推動敏捷轉型或ESG策略,但若文化仍是指令導向或缺乏真實對話,那PJC的精神難以進入核心流程。
3. 人才發展體系的重構
傳統的HR框架多以職位、績效等結構性設計為主。PJC則需要重建一套基於目的驅動、內在動機、個人意義的發展體系──這牽涉的不只是流程更新,而是人資策略的哲學性重塑。
五、PJC的現實應用可能性
對於真正想成為「人本企業」的組織來說,PJC提供了一個方向性的北極星,而非操作性的SOP。其應用可能從以下幾點起步:
-
設計以人為核心的變革旅程:例如建立“轉型敘事小組”,邀請不同層級員工共創未來願景。
-
重構員工體驗(Employee Experience, EX)設計:從入職、成長到離職都強調價值認同、情感連結與對話機制。
-
以目的導向的教練文化為基礎:領導者需轉型為“目的教練”,幫助員工探索與實踐其內在動機。
六、PJC與東方哲學的對話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PJC的理念與東方儒家「內聖外王」思想有諸多契合之處:
-
對個人主體性的尊重(儒家修身)
-
對環境變化的順應與適配(道家天人合一)
-
對內在動機與自覺覺察的重視(佛家八正道)
若能進一步融合這些深厚文化資源,PJC有潛力成為華人企業文化轉型的橋樑。
結語:走向人與組織共生的未來
People Journey Circle 不只是組織發展的模型,更是一種價值選擇。它邀請我們相信:唯有當人被當作目的而非手段時,企業才能創造出有靈魂、有韌性、有未來的成功。
這樣的選擇,也許慢,但更深、更長久,也更值得。
若你希望我針對某一段落進行擴寫、簡化或轉為簡報或教材格式,也可以提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