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Journey Circle:以人為本的敏捷轉型關鍵
框架概述
People Journey Circle(PJC)是 Alize Hofmeester 在其著作《Purpose Driven People: Creating Business Agility and Sustainable Growth》中提出的一種方法,旨在將人與使命置於組織敏捷轉型的核心。此方法強調打造「差異化且包容性的旅程」,引領組織邁向未來工作模式。然而,儘管理念新穎且具啟發性,PJC 在實務推動上仍面臨多項挑戰,需要予以審慎評估。
理論基礎與優勢
Hofmeester 的方法具備多項優勢,與當前組織發展理論相契合。
-
關注人性而非單純結構變革
PJC 認為,僅靠組織架構調整無法實現真正敏捷,而應聚焦員工動能與文化建設。研究顯示,高達七成的轉型專案因忽略員工因素而失敗,強化了人本視角的重要性。 -
啟動人類潛能
框架強調透過賦能與集體智慧,引發員工創造力與自主性,進而提升組織韌性與創新能力。這與現代管理理念中「員工賦權」與「扁平化決策」的趨勢高度吻合。 -
以使命驅動組織策略
PJC 將「個人使命與組織使命對齊」作為核心,強調讓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使命連結,從而提高敬業度與組織凝聚力。研究亦指出,具備共同使命感的企業在員工留任與財務表現方面均勝出。
實施挑戰與侷限
儘管 PJC 理念清晰,推動時仍面臨多重障礙。
文化阻力與變革管理
– 根深蒂固的層級文化
許多組織仍維持自上而下的指令式管理,難以快速採納分散式決策與協作模式。文化轉型需要持續溝通、示範與培訓,否則易因員工或領導層焦慮而打回票。
– 心態與行為重塑的難度
從傳統工作模式轉向人本敏捷,不僅需改變流程,更要改變既有信念與工作習慣,通常耗時且容易在關鍵時刻退縮。
領導承諾與示範效應
– 領導力一致性不足
PJC 的成功仰賴高層持續參與與示範,但領導者常因壓力或習慣性思維回歸舊有管理模式,導致框架推行斷裂。PJC 雖強調領導角色,但未提供充分工具協助領導者持續自我檢視。
成效衡量與問責機制
– 缺乏具體指標
雖然 PJC 闡述許多軟性成果(如:敬業度、文化轉型),但缺少可量化的衡量機制與檢視工具,使組織難以評估進度或為轉型分配資源。
情境適用性與可延展性
PJC 的效果高度仰賴組織所在行業與規模。
適用於知識型工作環境
– 對需高度創意與自主管理的知識型團隊而言,PJC 的集體智慧與使命對齊具顯著價值;但對嚴格受控或高風險行業(如:製造、醫療),推動方式需相應改良。
大規模組織的協作挑戰
– 在跨國企業或多事業群中,PJC 所倡導的共識式決策模式可能因人數眾多與業務複雜而難以掌握,需設計適度分層機制予以支援。
與現有敏捷框架整合
PJC 作為哲學性、人本導向的補充,能與 Scrum、SAFe 等框架並行。然而若同時採用多套方法,可能產生工具與流程衝突,模糊實務操作。建議先以 PJC 確立人本願景,再選擇具體敏捷工具做落地。
對未來工作模式的啟示
PJC 聚焦「包容性旅程」,契合當代多元與職場平權需求;強調「使命驅動」,迎合新世代重視工作意義的趨勢。面對遠距協作、AI 自動化等挑戰,PJC 可協助組織凸顯人性化優勢,讓員工在科技浪潮中持續發揮創造力與同理心。
批判性建議
-
結合戰術工具
以 PJC 建立共同願景後,輔以 OKR、敏捷儀表板等具體工具,確保成果可度量。 -
制定分級實施指南
針對不同行業、組織規模,設計量身化的文化轉型步驟與關鍵成功因素。 -
強化領導力培訓
提供領導者專項教練與自我檢視工具,確保其在轉型過程中持續示範所需行為。 -
建立持續回饋機制
透過定期調查與質性訪談,快速偵測文化阻力並及時調整策略。
結論
People Journey Circle 以「人」與「使命」為中心,補足傳統敏捷框架在人本關懷上的不足,引領組織朝向更具包容性與永續的未來工作模式。然而,其哲學取向與範圍之廣也帶來實施難題。組織若欲採用 PJC,應在宏觀願景之下,輔以具體戰術、量化指標與分級指導,並持續投注於領導力與文化變革,才能真正將「差異化且包容性的旅程」落實於日常管理與營運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